1896年,诺贝尔逝世后,留下来14亿的遗产,用于奖励那些在各个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才,可如今诺贝尔奖的奖金已经发了一百多年,为什么至今仍没有花完?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一生宛如一部充满戏剧性的矛盾史诗,这位瑞典化学家以355项专利和"炸药之父"的称号闻名于世,却同时背负着"军火贩子"和"毁灭人类的恶毒商人"的恶名。 诺贝尔从小就展现出对化学和爆炸物的非凡天赋与兴趣,1867年,他发明了硝化甘油炸药,这一发明既为他带来了巨大财富,也为他套上了道德枷锁。 随着他的炸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公众对他的评价日益尖刻,甚至流传着"上帝创造人类,诺贝尔毁灭人类"这样刻薄的说法。 尽管他的初衷是为工业开发提供便利,但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成就。 1888年,一场离奇的误会成为了诺贝尔生命中的转折点,当他的兄长路德维格去世时,一家法国报纸误将死者当成了诺贝尔本人,发表了一篇充满敌意的讣告,称"死亡商人"终于离世。 亲眼目睹世人对自己的憎恶与误解,这种心灵震撼难以言表,这一事件唤醒了诺贝尔内心深处的道德反思,也让他回想起母亲曾教导他:发明应当为人类带来安全与希望,而非伤害与毁灭。 于是在1895年,已届暮年的诺贝尔立下了改变历史的遗嘱,他决定将全部财产约3100万瑞典克朗(相当于今日的2.5亿美元)投入一个基金,用其产生的利息奖励那些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促进和平事业上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 这一决定在当时的瑞典国内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许多人批评他"不爱国",因为这些奖项面向的是全世界的杰出人才,而非仅限于瑞典公民。 然而,崇高理想的实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诺贝尔遗嘱中规定基金只能投资于"安全的证券",主要是国债。这一保守策略在当时看似稳妥,却未能抵御随后几十年的通货膨胀和战时高税收的双重侵蚀。 到了1953年,基金会资产已经缩水约40%,诺贝尔的伟大愿景几乎成为历史的一个遗憾注脚。 危机之下,基金会理事会做出了一个革命性决定:修改投资章程,允许资金投向股票和房地产市场。 这一决策虽然表面上违背了诺贝尔的原始指示,但实质上却拯救了他的理想。 瑞典政府也适时伸出援手,免除了基金会的全部税收负担,在这内外合力之下,濒临崩溃的诺贝尔基金终于迎来了转机。 到2011年,基金会的投资组合已经相当多元化:约50%投入股票,20%配置固定收益资产,剩余30%分散在对冲基金、房地产等另类资产上。 这种灵活而前瞻的投资策略,让基金在长期增值的同时,也具备了抵御市场波动的韧性。 当然,市场从不缺乏挑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基金会投资收益暴跌19%,直接影响了当年的奖金发放。 2011年市场低迷时,奖金也从1000万瑞典克朗下调至800万,但随着投资环境好转,奖金额度在2017年和2020年逐步回升,到2023年更是创下了1100万瑞典克朗的历史新高。 他的财富不再与战争和死亡联系在一起,而是成为了推动人类文明向前的动力。 一个世纪过去了,诺贝尔的名字已经与人类最高智慧成就紧密相连,每年十二月,当斯德哥尔摩的灯光点亮颁奖典礼,当获奖者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奖章,这位曾经饱受争议的发明家似乎也在微笑。
【“意外发现”的诺贝尔奖——怪异电流揭开隧穿效应】2025诺贝尔奖公布2025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