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教授警告:近年来,韩国从政客到民众,对华恨意已然公开化、激烈化。前一段时间,

红雯看国际 2025-10-09 18:36:26

韩国教授警告:近年来,韩国从政客到民众,对华恨意已然公开化、激烈化。前一段时间,韩国还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华游行,连李在明都不得不重视起来,要求民众们不许再展开此类游行!   韩国社会正经历一种奇特的撕裂感。它在经济上和中国紧密相连,民众对中国的负面看法却在全球几十个国家里冲到最高。   当首尔街头的抗议升级,连在野党领袖都得出面降温时,一个问题摆在了桌面上,这种拧巴的情绪到底从何而来?   这股情绪的源头,是三十年间天翻地覆的变化。三十年前,韩国的经济体量接近中国的九成,这份领先是国民自豪感的底座。   今天,这个数字变成九分之一,体量只和中国的广东省相当。这种剧烈的反转,不仅是经济数据的变化,更是一种心理参照的崩塌。   曾经被俯视的对象,如今在经济、科技甚至文化上都形成了强大的势能。过去中国游客去韩国是仰望和消费,现在中国的年轻人看韩国,眼光已经变得平视,甚至带着审视。   实力变化带来的焦虑,很快就传导到产业层面。中国的电动车涌入韩国市场,几年就占了近一成的份额。   在新能源、半导体这些韩国的传统强项上,中国也在快速追赶。韩国副总理承认对华贸易顺差的时代结束了,这番话背后,是整个国家对未来饭碗的担忧。   经济上的压力,总要找到一个出口。一些政客为了转移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年轻人就业难的矛盾,乐于把中国塑造成外部矛盾的焦点。   韩国媒体也常年累积对中国的负面报道,从环境污染到技术竞争,成功地把产业焦虑放大成一种全民性的反感。   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韩国年轻人,感受到的冲击尤其强烈。他们成长于全球化时代,却面临着父辈未曾经历的激烈竞争。   结果,他们反而成了全球都少见的、比父辈更排斥中国的群体,这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如果说心态失衡和经济焦虑是内因,地缘处境则是激化矛盾的外因。韩国长期想在经济上靠近中国,安全上依靠美国,但中美竞争加剧,让这条路越来越窄。   它的一千八百多种商品高度依赖中国进口,对华出口也曾是经济的生命线。   经济命脉攥在邻国手里,安全保障却要看美国的脸色。这种被迫在“萨德”部署、“芯片联盟”等问题上做出违背经济利益的选择,让韩国社会普遍感到一种无力。这份无力与烦躁,很容易就投射到那个既离不开又得防着的邻居身上。   有意思的是,当韩国社会对中国议论纷纷时,可能没意识到,中国的视线早已越过半岛,投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韩国一些学者也指出,韩国总把中国当作一个需要时刻警惕和比较的对手,但在中国的全球布局里,韩国的分量远不如自己想象中那么重。   一个国家如果总是盯着邻居,把太多情绪耗费在比较和不甘上,就很难静下心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对韩国来说,真正危险的可能不是外部的谁,而是这种陷在昔日荣光和现实焦虑里,找不到方向的集体迷惘。   如何调整心态,为自己找到一条新路,或许,这才是韩国社会真正需要面对的课题。

信息来源:《韩总统候选人接连对华发表强硬言论,韩专家警告》,环球网,2022年2月10日。

0 阅读:58
红雯看国际

红雯看国际

国际新鲜事每天更新,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