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议会8日审议了罢免马克龙事宜,但罢免可选的方案寥寥无几。 当地时间10月8日,法国国民议会执行局的投票结果让这场沸沸扬扬的政治闹剧暂时画上句号——10票反对、5票赞成、5票弃权,针对马克龙的罢免动议最终被否决。 按照法国宪法,弹劾总统本就需要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均达到三分之二多数,最后还得经高等法院裁决,这种概率本就微乎其微。 真正刺痛马克龙的是投票背后的民意:最新民调显示,82%的法国人不信任他,支持率更是跌到14%,追平了前总统奥朗德在2016年创下的历史最低纪录,就连前总理菲利普都公开喊话,让他"别再拖延,体面地提前辞职"。 这场政治危机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像一颗慢慢发酵的炸弹,直到2024年马克龙那场失败的"政治豪赌"后彻底引爆。 当时为了打破议会僵局,他贸然解散国民议会提前选举,结果却把局面搞得更糟——选民们用选票选出了一个三足鼎立的"悬浮议会"。 极右翼国民联盟拿下140多个席位,左翼新人民阵线超过180席,而马克龙的中间派复兴党只剩168个席位,三派势力各占约三分之一,谁都没有绝对优势组阁。 从那以后,法国政府就陷入了无休止的循环:过去一年多换了7位总理,最短的勒科尔尼只干了27天,创下第五共和国纪录。 政策推行更是举步维艰,养老金改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2023年马克龙强行把退休年龄从62岁提高到64岁,结果引发全国性大罢工,交通瘫痪、学校停课持续了数周。 如今看守政府为了组阁想暂缓这项改革,右翼共和党又跳出来反对,说这是"绝不能碰的红线"。 两边不讨好的尴尬局面,让2026年的财政预算草案至今难产,政府陷入了"无预算状态",公共服务停摆的风险越来越大。 更让人揪心的是,不同年龄段的选民对马克龙都失去了耐心,55岁以上群体中仅9%支持他,18 - 24岁青年群体的支持率也不足15%,这种全方位的民意崩塌,比任何政治对手的攻击都更致命。 现在的马克龙看似还有几条路可走,可仔细一看每条都是死胡同。任命新总理组阁是最常规的操作,但已经试了7次都以失败告终,最新的看守总理勒科尔尼试图在48小时内和各党派谈判,结果极右翼和极左翼根本不买账,直接拒绝坐在一张桌子上。 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更像是饮鸩止渴,2024年的教训就在眼前,如今极右翼国民联盟的支持率已经涨到35%,如果现在投票,他们的议员席位可能从140多席增至250席,离绝对多数只有一步之遥。 更麻烦的是,极右翼已经放话要拉拢右翼共和党合作,这意味着法国可能迎来首个极右翼主导的政府。 主动辞职对马克龙来说更是难以接受,尽管前总理阿塔尔等亲信已经悄悄和他"切割",但他还是铁了心要撑到2027年任期结束,哪怕外界已经开始调侃让他去接替托尼·布莱尔当加沙总督。 维持现状则是最危险的选择,眼下政府连预算都没有,公共服务随时可能停摆,10月6日法国股市已经给出了警告,投资者用脚投票表达着对政治不确定性的担忧。 这场危机的根源,其实是马克龙试图在全球化退潮的时代,强行维持法国的"例外主义"。 他在国际舞台上忙得团团转,一会儿推动欧洲战略自主,一会儿高调援乌,这些举动虽然赚了些国际声望,却把国内民生抛在了脑后。 当老百姓为了养老金削减、物价上涨发愁的时候,看到的却是总统频繁出现在国际峰会的镜头里,这种"重外轻内"的倾向彻底透支了他的政治资本。 更讽刺的是,他当初引以为傲的"超越左右"理念,现在成了最尴尬的笑话——中间派阵营早已分崩离析,左翼和右翼虽然在很多问题上针锋相对,却在反对马克龙这件事上达成了惊人的默契。 眼下的法国就像一艘在风暴中失去方向的船,马克龙这位船长既找不到靠岸的航线,又不愿意交出舵轮。 短期来看,无预算状态下的公共服务危机随时可能爆发,街头抗议和政治僵局还会持续;长远来看,极右翼的崛起已经成了无法忽视的趋势,如果这种混乱局面一直持续到2027年大选,勒庞真的有可能成为法国首位女总统。 到那时,马克龙留下的就不只是一个烂摊子,而是整个法国政治生态的崩塌。这场危机早已超越了个人政治命运的范畴,它暴露的是全球化红利消退后,西方民主制度面临的普遍困境。 当传统政治精英无法回应民众的诉求,当中间路线被左右翼挤压,整个社会就会一步步滑向分裂的深渊。现在的法国,正站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上,而马克龙,正在用自己的固执,把这个国家拖向更难预测的未来。
迟迟等不到中方订单后,特朗普开始另寻出路,却又收到一个坏消息特朗普确实急了。2
【12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