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以为殉葬就是把活人推进地宫,在封闭后哭喊等死,事实上为了生存,殉葬的人可能会撕咬贡品、砸烂陪葬的青铜器,甚至用发簪在墓墙上凿洞。 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学家在南京挖开一座明代王室墓葬,一进去,现场那叫一个触目惊心,墓室里黑咕隆咚的,石壁上全是用指甲抠出来的痕迹,一道一道的,又细又密,就像被困的野兽用尽全身力气留下的抓痕。 角落里,还有折断的手骨和嵌在石缝里的牙齿,看着就让人害怕,这些可不是盗墓贼干的,而是被活活封进墓室的殉葬者,有宫女、妃嫔,甚至还有小太监。 墓门一关,他们心里还存着一点活下去的希望,就用指甲抠、用牙齿咬,甚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撞石头,想找出一条活路。 考古报告里有句话,看得人心里直发毛:“墓壁抓痕纵横,部分石面残留血迹,”啥意思呢?就是说,皇帝或者王爷的棺材在那好好放着,旁边墓室里,殉葬的人正经历着一场人间炼狱,他们用指甲抠、用牙齿咬,还拿衣袖、发簪、玉佩去撬石缝,就想能多活一会儿。 有人把贡品里的木头点着,想照亮墓室,可墓室里空气太少,火很快就灭了;还有人用青铜器、玉器砸石壁,每砸一下,都带着活下去的希望,可最后还是绝望了。 殉葬制度这老玩意儿,在中国历史上可没少折腾,殷商那时候,人殉特别流行,安阳殷墟的王族墓葬里,殉葬坑里全是奴隶、臣子的尸骨,他们不是被杀死,就是被活埋,就为了到阴间还能接着给主人干活。 西周的时候,周幽王的坟墓被发现,里面有一百多个女子的尸体,保存得还挺完整,她们都是给周幽王殉葬的,年纪轻轻,生命就没了。 春秋战国那会儿,人殉慢慢少了,基本都用木头或者泥巴做的人形玩偶来殉葬,可到了明朝,这野蛮的制度又回来了,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皇帝死了,后宫里没生孩子的妃嫔、宫女都得跟着殉葬。 据《明史·本纪》说,朱元璋一死,殉葬的宫人有三十多个,这些姑娘的名字都没留下,史书上就冷冰冰地记了一句:“后宫无子者,从死,” 她们本来可以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可能年纪还不到二十,本来能走出深宫,回家或者重新开始生活,结果被关进墓门,在黑暗里等死。 在南京的明代藩王墓里,考古人员发现,墓室地上全是断了的指甲和碎了的牙齿,这说明有人甚至用牙齿去啃那堵石墙,牙龈出血,牙齿松动,还得接着啃。 墓门关上之前,一般会放点供品,像粮食、果脯、酒肉啥的,本来是给死人吃的,结果成了殉葬者的“救命粮”。 考古发现,有些食物残渣被人啃过,说明殉葬的人靠吃这些贡品多活了一会儿,可再多的吃的,也敌不过空气越来越少。 石室密不透风,火把一灭,就只剩黑暗和窒息了,有人用衣袖、发簪、玉佩去撬石缝,想透透气;还有人把贡品里的木头点着,想照亮墓室,可空气太少,火很快就灭了。 在这种绝境里,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就露出来了,有人选择安静等死,有人却拼命反抗,甚至可能为了活下去抢东西、打架,墓室就那么大点地方,空气又少,几个年轻人在里面,心理和身体都到了极限,那场面,比地狱还可怕。 但他们还是用最后的力气,留下了“痕迹”,这痕迹,不是史书上冷冰冰的制度记载,而是他们活生生求生的证据。 殉葬制度,这就是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坏产物,完全不把人当人看,它让好多鲜活的生命就这么没了,让好多家庭都散了。 那些被迫殉葬的人,不管是地位低的奴隶、家仆,还是身份高的妃嫔,在快死的时候,都特别想活下去,他们的挣扎和反抗,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有多顽强。 不过,历史是往前走的,殉葬制度最后还是被废除了,从汉代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到康熙时候殉葬制度彻底没了,这说明社会开始尊重人权,珍惜生命了。 殉葬制度的废除,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一步,它告诉我们,要尊重人权,珍惜生命。 现在,咱们生活在一个文明、法治的社会,人权得到了保障,但回顾历史,咱们还是得记住那些被迫殉葬的灵魂,记住他们曾经的挣扎和反抗,咱们得珍惜现在的和平和自由,尊重每一个生命,让这样的悲剧永远别再发生。 主要信源:(央视网——揭秘古代妇女殉葬朱元璋首开明朝恶例)
1380年,朱元璋要对丞相胡惟庸痛下杀手,胡惟庸情急之下痛骂朱元璋:“朱和尚,你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