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向大陆发出抗议,台湾人也不忍了!事关主权,中国没有软肋。 东海问题不是新鲜

诸葛利剑 2025-10-09 21:58:45

日本向大陆发出抗议,台湾人也不忍了!事关主权,中国没有软肋。 东海问题不是新鲜事儿,早几年中日就因为这片海域的资源闹得不可开交。2025年8月25日,日本外务省又发声明,说在中国管辖海域里发现新建筑,怀疑是油气开发设备基础,直接向中国大使馆提出强烈抗议。这已经是日本在东海记录的第21座类似结构了。日本那边一口咬定这是单方面行动,破坏区域稳定,可事实是,这片海域根据国际法和历史界定,全在中方专属经济区内,没半点争议。日本这么一抗议,表面看是维护权益,实际暴露了他们对资源开发的焦虑。 中国外交部反应快,第二天发言人郭嘉昆在记者会上直截了当回应:中方开发活动完全在自家海域,行使主权权利,日本的无端指责不接受,已正式驳回。郭嘉昆还强调,中国一直致力于落实东海原则共识,希望日本别总拿中间线说事儿,多点实际合作。这话听着简单,但掷地有声,堵住了日本的借口。中国这几年在东海的开发稳扎稳打,储量估算上亿吨级,环保措施也跟上,确保不扰乱周边生态。相比之下,日本的抗议更像例行公事,频频重复,却没拿出新证据。 回溯历史,东海争端得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那时候日本先单干,在春晓气田附近发掘权,中国自然不干,双方你来我往,摩擦不断。2008年,中日终于谈出原则共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一个区块,不损害各自立场。这共识本来是转折点,日本企业也能参与分一杯羹。可惜,日本后来总在敏感区挑事儿,共识落实起来磕磕绊绊。至今,东海油气田开发多是中方单边推进,日本的抗议成了常态,却没推动谈判进程。说白了,日本不愿真正让步,中间线那条他们自画的界限,死咬不放。 日本为啥总在东海上较真?经济压力是个大推手。2025年,美日贸易摩擦升级,美国对日本汽车和电子产品加征15%关税,日本出口下滑,股市红灯频闪。日经指数一度拉升又回落,汽车产业占对美出口近30%,直接影响550万就业岗位。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跑了七趟华盛顿谈协议,可特朗普那边交易式逻辑摆着,日本得先表态增防支出。日本国内通胀升,央行委员野口旭直言,美国关税政策会造成显著下行冲击。东海抗议,就成了日本刷存在感的投名状,想拉美国下水,修复同盟裂痕。 这背后,日本的战略自主也成问题。美日联盟本是为印太安全,可日本总被美国当棋子使。2025年,美国推“对等关税”,日本首当其冲,谈判成“战斗”。日本自信能豁免汽车关税,可华盛顿要求增防费,东京气得取消“2+2”会谈。东海这事儿,日本借机渲染中国威胁,转移国内视线。民众在冲绳基地外抗议美军环境负担,经济评估显示增长预期下调0.5%。日本选择对抗而非合作,短期刷分,长期自损。毕竟,东海资源开发是双赢机会,日本企业早该进来分羹。 台湾岛上的反应挺有意思,这次日本抗议,东海开发牵动不少人心弦。岛内媒体如中央社和自由时报报道时,标题直指日本忽略共识,评论区炸锅。大学生和上班族在论坛刷屏,说日本这是在玩火,损害区域稳定。台湾立场历来是东海主权中国一边的,历史文件里明确。不少人觉得,日本总搅局,不光针对大陆,也间接影响岛上渔业和能源。台湾网友转发地图,强调国际法下那片海是中国领土,忍不了日本的无视责任。岛内声音汇聚,反映出对日本外交的失望,呼吁多点公道话。 东海争端不光是中日的事儿,还牵扯周边国家。韩国也对黄海类似开发有意见,但中韩沟通顺畅多了。日本的抗议模式,容易让地区紧张升级。2025年5月,东海领空互指侵犯,双方飞机擦肩,外交渠道忙坏了。中国始终坚持谈判解决,郭嘉昆多次重申,重启磋商机制。10月东京的高级别会谈,双方交换数据,联合声明同意保持渠道。这步走得实诚,日本得跟上节奏,别总停在抗议层面。

0 阅读:41
诸葛利剑

诸葛利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