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船队首次发现北极熊时,被杀的几乎全军覆没——1596年5月,荷兰人威廉·巴伦支带三艘船从阿姆斯特丹出发,想开辟穿越北极到中国的东北航道。 他没料到,这次航行,让船员成了欧洲最早遇到北极熊的人,还陷入被这种北极顶级掠食者猎杀的噩梦。 船队开到北纬79°30′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海域,冰原上的白色巨兽,吸引了船员的目光。这就是北极熊,是现存最大的熊类。 成年个体直立身高能到3米,最重近一吨,掌力有1500公斤,能轻松拍碎海豹头骨。它们50万年前由棕熊演化而来,黑皮肤外覆半透明毛发,在冰雪里是完美保护色。 细长的脖子和小圆耳朵,适合在极地快速移动。它们也是唯一被列为海洋哺乳动物的熊类,能在浮冰间灵活穿梭,还能长距离游泳,主要吃环斑海豹,偶尔也猎杀海象、白鲸。 由于船队被浮冰撞坏,只能在新地岛过冬,灾难开始了。 第一次袭击,两个水手被北极熊伏击,当场被撕碎拖走。几天后,一头北极熊不管长矛和火枪,冲进营地咬断一名士兵的脖子。 最惨的一次,两头北极熊用“诱敌战术”围攻船员,最后只有一人带伤逃回,其他人尸骨无存。 船员发现,这些熊不只有蛮力:它们会分工,一头引开注意力,另一头从后面偷袭;能循着食物味夜里偷袭甲板,甚至能识破尸体陷阱,从侧面进攻。 北极的极夜和严寒中,熊的偷袭加上坏血病,很多船员死去。1597年幸存者返程时,巴伦支已经病死了。 但“人熊冲突”的形势很快变了。北极探险热起来后,北极熊的白色毛皮,成了欧洲贵族的奢侈品,脂肪能炼油,肉能吃,于是从17世纪到20世纪中叶,猎枪几乎没停过。 而北极熊繁殖率很低:雌性4-5岁才成年,每3年最多生3只幼崽,幼崽还得跟母亲两年才能独立。这让它们的种群没法恢复。 到20世纪末,多个亚种群数量大减,原本北极19个亚种群都有它们,后来差点灭绝。 直到1972年,国际公约限制商业捕猎,之后《濒危物种法案》《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陆续出台,北极熊才喘了口气。 但新的危机又来了:全球变暖让北极海冰每10年减少10%-15%。浮冰是它们的捕猎平台,浮冰没了,海豹的栖息地也少了。 北极熊只能去吃海豚、陆地动物,甚至同类幼崽,饿极了还会同类相食。 2023年,全球北极熊约有2.6万头。但科学家警告,如果变暖一直持续,80年内它们可能会功能性灭绝。 从巴伦支船队遇到的“冰原魔鬼”,到差点被人类杀绝、现在受气候变化威胁的濒危物种,北极熊的命运变化,是对生态保护的沉重警示。
新加坡慌了,表示北极航线不安全,也不环保,不想让中国侧重于这一条航线。 说实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