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认为,如果中印再战,中国将毫无胜算。
那是 2021 年,印度首任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在一场记者会上,当着全国媒体的面抛下一句话:“如果中国要打,我们不怕,我们会赢。” 当时台下掌声一片,网上更是炸锅了。
你要是了解印度人从 1962 年到现在心里有多憋屈、脸上有多挂不住,你就知道,为啥这话他们说得这么硬气。那场冲突成了印度几代人的心理疙瘩,就像总想着把输掉的棋局重新下赢,这些年卯着劲往军事上砸钱,就是想把当年丢的面子捡回来。
这份底气首先来自真金白银的军费投入,2024 到 2025 财年,印度国防预算飙到了 6.219 万亿印度卢比,折合 741 亿美元,占国家总预算的 12.9%,军队妥妥的 “头号烧钱大户”。
更关键的是维持战备的资金,比两年前暴涨了 48%,从 11.5 亿卢比冲到 51.8 亿卢比,钱都花在刀刃上的架势看得很清楚。
印度国防部还特意炫耀,国防工业产值一年涨了 16.7%,四年翻了六成,仿佛产值上去了,战斗力就跟着翻倍。他们算着这笔账,觉得砸了这么多钱,总该比 1962 年那会儿强太多,自然腰杆硬了不少。
兵力部署更是往边境堆了不少家当,为了应对北部边境,印度硬生生凑出四个山地打击军,下辖 12 个山地步兵师,算上炮兵旅和直属部队,总兵力超过 20 万。早年还专门搞了个第 17 山地打击军,原本计划编 9 万人,后来虽说因为没钱砍到 3.5 万,但依旧是冲着 “高海拔快速反应” 去的。
就说王牌第 21 山步师,一个师就有 1.7 万人,光火炮就配了一百五十多门,75 毫米野战炮、105 毫米榴弹炮样样齐全,四个打击军加起来光 75 毫米以上口径大炮就有 1800 门。
更有意思的是,每个山步师都配了个通信团,这配置在全世界都少见,印度倒觉得这是高原作战的独门秘籍,毕竟当年吃过后勤和通信的亏,现在拼命补短板,补着补着就觉得自己占了优势。
装备上的 “迷之自信” 更是重头戏,法国 “阵风” 战斗机简直成了他们的精神图腾。明明今年 5 月印巴空战中,3 架 “阵风” 被巴军击落,国际上都看得清清楚楚,印度驻印尼使馆武官的 PPT 都承认总共损失 5 架战机,可转过头印媒就开始吹 “大捷”。
WION 电视台那档有千万人看的节目里,主持人拿着 “阵风” F4 跟中国歼 - 35A 比,说歼 - 35A“没实战经验,是原型机”,自家 “阵风” 能压制中国 PL-15E 导弹,还煞有介事地说作战半径比歼 - 35A 多 600 公里。
更离谱的是,空军还趁热打铁要再买 114 架 “阵风”,算上之前的 36 架和海军订的 26 架,总数要到 176 架,花 226 亿美元都不心疼,理由竟是 “阵风” 在空战中表现出色。这波把输说成赢的本事,硬是把自己都忽悠信了,觉得有这么多 “王牌战机”,空中优势稳了。
本土军工虽然拉胯,却被他们包装成 “自主实力”。研发了几十年的 LCA “光辉” 战斗机,去年年底搞列装仪式时,8 架飞机里 6 架没发动机,连平视显示器都缺,可印度依旧把它当成对抗中国战机的底气,计划装备 97 架,哪怕拖到 2030 年也无所谓。
还有 “阿琼” 坦克、国产航母 “维克兰特” 号,不管实际性能咋样,只要印媒一吹 “自主研发突破”,民众就觉得军工崛起了,打起来肯定不吃亏。这种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反倒成了自信的来源。
更会给自己找台阶的是,印度把空战损失说成 “战术收获”。印媒公开宣称,损失 5 架战机不算啥,关键是截获了歼 - 10CE、JF-17 战机和霹雳 - 15 导弹的电磁信息,还把导弹残骸给盟友研究了,美其名曰 “破解了中国武器数据”,下次再战就能轻松压制。
这种刻舟求剑的逻辑,他们却奉若至宝,仿佛拿到点数据就掌握了制胜密码。再加上跟美国、日本搞 “马拉巴尔” 军演,买美国 MQ-9 无人机,拉着盟友站台,就觉得有了靠山,腰杆更硬了。
这些年印度在边境修公路、建机场,虽说质量和速度都没法跟中国比,但自己觉得后勤短板补上了。2009 年就往边境派了两个步兵师 3.6 万人,后来又不断加码,看着边境的军营和道路一天天多起来,就觉得当年的被动局面彻底反转了。
再被印媒天天灌输 “中国武器不如西方,印度装备世界领先”,久而久之,从上到下都形成了一种错觉:当年的憋屈早该翻篇了,现在兵强马壮,真打起来肯定能赢。比平・拉瓦特那句硬气的话,不过是这种集体错觉的集中爆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