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灭掉准噶尔,屠尽男丁灭族,对当时的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很多人误以为准噶尔是一个部落,实则不然,它其实是一个中亚地区的庞大帝国,他与清朝的恩怨素来已久,时至乾隆上位,他面对的就是这个与清朝缠斗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庞然大物。 准噶尔汗国并非随意散布的游牧群体,而是17世纪中叶在厄鲁特蒙古诸部基础上形成的强大政权。它的疆域覆盖今新疆北部、蒙古西部及哈萨克东部,总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人口一度超过50万。 行政体系井然有序,汗廷下设台吉管理部落事务,负责税收、牲畜分配和文书记录,确保中央命令渗透基层。 军事力量是其核心,常备军队约30万,包括精锐骑射手和配备火绳枪的步兵,能迅速动员远征中亚。 外交网络发达,与俄罗斯交换使团17次,获取火炮技术,铸就中亚强国地位。这种组织化让准噶尔从部落联盟转型为帝国,威胁周边稳定,也为清朝埋下隐患。它的存在提醒我们,游牧政权在火器时代也能构建高效结构,挑战农耕王朝的权威。 清朝与准噶尔的冲突源于17世纪末的边疆争夺。康熙时期,准噶尔领袖噶尔丹觊觎喀尔喀蒙古牧场,率3万骑兵东进,直逼北京700里外的乌兰布通。 清军仓促应战,康熙亲征,双方在河谷激战,清廷虽击退来敌,但耗费巨资,边疆烽烟初现。雍正帝继位后,准噶尔趁机南下,策零敦多布攻占拉萨,控制西藏三年。 清军反击,傅尔丹统兵高原则三年,损失惨重。和通泊战役中,清将岳钟琪率1.5万精锐败于准噶尔伏兵,这是清入关后罕见大溃。 三代皇帝投入百万两白银,却只能维持脆弱平衡。这种拉锯战暴露清朝边防弱点,也凸显准噶尔作为唯一能屡挫中原王朝的对手,其顽强与野心。 乾隆帝1735年登基,继承了70余年的边患。准噶尔虽强,但1745年噶尔丹策零病逝引发内乱,诸子与贵族为汗位争斗,部落间械斗频发。 瘟疫随之爆发,牧民大批死亡,国力衰退。乾隆抓住时机,接纳叛逃贵族阿睦尔撒纳,利用其情报制定计划。1755年,清廷调5万大军分两路西进,北路由班第统领,穿越戈壁;南路由兆惠指挥,沿天山推进。 四个月内攻占伊犁,俘获汗王达瓦齐。乾隆初封其为亲王,意图怀柔分治,将准噶尔拆为四部。这次行动标志清朝从防御转向进攻,体现了乾隆对时机的精准把握。 征服初胜后,阿睦尔撒纳不满清廷安排,仅获一部长位,便于1757年发动叛乱,突袭清营,杀死500多名官兵,自立为大汗。 此举彻底激怒乾隆,前代康熙、雍正多次招抚,准噶尔屡降屡叛,如今连扶持之人也反水。乾隆认定此族野性难驯,下密令剿灭成年男子,妇女儿童分赐蒙古与哈萨克部落。 这不是战场屠杀,而是系统性清洗。清军以发粮为饵召集人群,对青壮无差别处决。雅尔哈善在额尔德尼杀千余户,兆惠在博罗塔拉河处决投降男丁。 两年内,准噶尔人口从50万降至20万以下,语言文化渐失。 这场灭族行动震惊世界。欧洲通过传教士刘松龄的信件获知细节,他描述清军诱聚后集体屠杀,打破了对清朝的理性幻想。 伏尔泰等文士先前赞颂清为理想政体,现转为质疑。俄罗斯视准噶尔为牵制清朝的缓冲,17次派使团拉拢。 其灭亡后,清势力直达巴尔喀什湖,与俄领土接壤。俄人既除西伯利亚边扰,又忧新强邻,收留阿睦尔撒纳残部,后在清断贸易威胁下交出其尸首。 这改变中亚地缘,准噶尔缓冲消失。 清版图由此扩张至1300万平方公里,新疆全境纳入,设伊犁将军府屯田戍边。 乾隆列此为“十全武功”首,碑文颂扬将帅。达瓦齐囚禁北京,抑郁而终;阿睦尔撒纳病死俄境,尸归清无名塚。准噶尔遗民融入他族,历史由胜者书写。这场战争标志火器时代中央集权对游牧力量的碾压,也暴露帝国扩张的残酷代价。今日新疆格局即源于此,提醒我们边疆稳定背后的血债。
康熙若没杀此人,清朝有可能就独霸世界,八国联军也许就不敢来了一提清朝的皇子,大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