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很牛,相对论也很牛,但为什么爱因斯坦没有因为相对论拿到1921年的诺贝尔奖呢? 1921年,诺贝尔奖评审会议室内气氛剑拔弩张,一群世界顶尖物理学家争得面红耳赤,一方坚持要给爱因斯坦颁奖,否则诺奖就会沦为笑柄。 另一方则认为相对论不过是空洞的猜测,给它颁奖才是笑话,这场争论无法调和,结果是当年的物理学奖直接空缺,这在诺奖历史上前所未有。 不只是科学理念的分歧,更复杂的是外部环境,当时一战刚结束,欧洲各国的民族情绪高涨,,爱因斯坦是德国人,在很多协约国科学圈里,他天然带着“敌国”身份,把最高的荣誉给前敌国科学家,在政治上显得不合时宜。 讽刺的是,德国也对他也并不友好,包括诺奖得主菲利普·莱纳德在内的一批科学家,打着所谓“德意志物理学”旗号,公开贬低相对论,甚至用种族偏见将它称作“犹太人的物理学”,污蔑这是虚伪、晦涩的理论。 科学界的争议更是激烈,在爱因斯坦之前,牛顿的物理体系统治了几百年——绝对的时间,固定的空间,万物按照规律运转。 但相对论却彻底颠覆了这个框架,它告诉人们,时间和空间会因质量和能量而改变,速度越快时间越慢,靠近大质量天体时空间会弯曲,时间被拉长,这对一直奉牛顿为真理的老派物理学家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他们觉得这是对物理根基的动摇。 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的日食观测证实了相对论的预言——星光在经过太阳时确实发生偏折,这让爱因斯坦一夜成名。 然而在评委眼里,这只是一次成功的观测,并不足以算作铁证,他们害怕如果未来推翻了相对论,会让诺奖的权威受到重创,因此继续回避这项理论。 委员会陷入两难,不颁奖要被指目光短浅,颁奖又要冒政治与学术的风险,于是1922年,他们想出了一个折衷方案,把空缺的1921年物理奖补发给爱因斯坦,颁奖理由只强调了“光电效应定律”对物理的贡献,相对论不在授奖词中出现。 主席甚至在信中补充说明,相对论和引力理论的真正价值留待未来检验。 光电效应不是次要成果,它本身就是划时代的发现,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解释了光照射金属时释放电子的过程,这一理论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这项贡献足够支撑诺奖,只是相较于相对论,它争议更小,更容易被接受。 爱因斯坦对这种“避开相对论”的颁奖态度并不在意,获奖时他在日本旅行,没有出席典礼,奖金全部给了前妻米列娃,他关注的始终是探索宇宙的真相,而不是奖项本身,还在信中调侃这件事“挺有趣”。 时间最终为相对论作出了判决,今天它是现代物理的支柱之一,手机GPS每天都需要根据相对论对卫星时钟修正,否则定位会在一天之内偏差数公里。 2016年,科学家直接探测到引力波,这是黑洞碰撞后在时空中产生的涟漪,再次验证了爱因斯坦百年前的预言。 伟大的理论往往不会立即被时代接受,它们挑战的,除了科学本身,还有整套社会和学术评判体系。奖项会迟到,但真理终究会被证明。 参考信源:整整100年前,爱因斯坦为何获得诺贝尔奖?——澎湃新闻
相对论颠覆物理界,爱因斯坦为何与诺奖失之交臂?
芸霄记史
2025-10-12 08:51:25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