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绕澳,人民币结算铁矿石给出答案 在国际贸易的棋局上,一场静默的变革正在上演。 2025年10月,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与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达成协议,从第四季度起对铁矿石现货贸易实施人民币结算。 这一决定看似仅是结算货币的变更,其背后却是持续二十多年的铁矿石贸易格局重构。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年进口量超过十亿吨,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百分之七十五。 然而过去几十年间,中国钢铁企业却陷入“买得越多,价格越高”的怪圈。 这种扭曲的定价机制源于国际铁矿石供应被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和必和必拓三大巨头垄断。 它们控制着全球百分之七十的海运矿量-2,并借助普氏指数等定价工具维持高价。 普氏指数采用“收市估价机制”,仅凭少量现货交易就能影响全球价格。 2025年6月,普氏指数为104.85美元/吨,而中国港口现货实际成交价仅93美元/吨,溢价高达12.7%。 要解决这个难题,关键是要把采购力量拧成一股绳。 2022年咱们国家成立了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把国有钢铁企业的铁矿石采购权都集中起来,一下子就成了年采购量超过10亿吨的"超级大客户"。 咱们还在想办法拓宽铁矿石的供应渠道。 非洲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就是个突破口,这个矿储量有44亿吨左右,矿石质量特别好,含铁量高达65%-67%。 该矿探明资源量约44.1亿吨,平均品位达65%-67%,预计2025年底投产,2026年产能将达1.2亿吨,相当于中国年进口量的10%。 2025年9月30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给全国主要钢厂和贸易商发了通知,要求马上停止采购用美元结算的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铁矿石。 这个禁令一出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都震动了。 禁令出台后,必和必拓股价单日下跌3.4%,市值蒸发120亿澳元。 澳元兑人民币汇率贬值0.8%,澳大利亚国库部紧急下调2025-2026财年GDP增速预期至2.1%。 面对中国市场失守的风险,必和必拓迅速转变立场。不到两周时间,这家澳洲矿业巨头便与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签署人民币结算协议。 人民币结算的直接效益是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以2025年9月30日7.1055的汇率计算,每吨铁矿石可节省8美元汇兑损失,全年能为中国钢企减少90亿美元额外成本。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铁矿石作为年贸易额超1.2万亿美元的核心大宗商品,其结算货币的切换是对美元霸权根基的精准冲击。 最近国际矿业巨头纷纷改用人民币跟中国做生意。 巴西的淡水河谷和澳大利亚的力拓这两家全球数一数二的矿企,都开始用人民币结算了。 这些变化正在改变全球矿业的游戏规则。 力拓跟中国宝武集团在西澳合作开发项目,FMG还搞出了"人民币-澳元双报价"的新模式。 现在巴西出口到中国的铁矿石,已经有四成改用人民币结算了。 中国这边也没闲着,北京铁矿石交易中心推出了新的人民币价格指数,专门盯着青岛和曹妃甸港口的61%品位铁矿价格,直接跟国际通用的普氏指数叫板。 对中国钢铁行业来说,虽然前期有点难受,但现在开始尝到甜头了。 算笔账:要是铁矿石每吨降价10美元,中国一年进口11.5亿吨就能省下800多亿人民币,这可是实打实的好处。 全国港口库存1.336亿吨加上多元化供应,保障了生产连续性。 用人民币结算好处多多,不光能赚钱,还能保护咱们的产业安全和金融主权。 就拿铁矿石用人民币结算这事来说,这可是直接动摇了美元霸权的根基。美元霸权的核心支柱之一,便是“资源-美元-美债”的循环体系。 必和必拓最终妥协后,新加坡铁矿石掉期市场迅速新增人民币合约,伦敦金属交易所计划2026年推出人民币结算期货。 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印证了人民币在大宗商品领域的渗透力。 从分散采购到集中议价,从美元结算到人民币突破,从单一依赖到多元布局,中国正在改写持续数十年的资源贸易旧秩序。 这场定价权之战标志着全球大宗商品贸易规则开始重构。 人民币国际化的“铁矿石样本”正在形成清晰路径。 用人民币购买海外铁矿石,在中国冶炼加工成钢材或机电产品,再以人民币向第三国出口制造业成品,完成货币回流。 随着这一路径的巩固,煤炭、铜、锂乃至原油可能成为下一个突破口。 全球资源贸易的规则书,正在悄然重写。
刚看到个消息,差点没把我气笑。现货铁矿石都跌到80美元了,人家必和必拓扭头就
【33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