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核潜艇指挥官罕见被公开解职,中美关系紧张之际,美军核战略或有重大调整。 美国海军近日的一则公告:“怀俄明”号弹道导弹核潜艇“蓝色”艇组指挥官莫雷诺中校被解除职务,理由依旧是那句模糊的“对其指挥能力失去信心”。要知道,这可是美国海军250年历史里,第二次公开解职核潜艇指挥官,距离上一次2023年“阿拉巴马”号指挥官迈克尔·莱尔被撤职还不到两年。 核潜艇指挥官可不是普通舰长,手里攥着的是美国海基核力量的“扳机”。他们负责直接监督和控制核武器作战,是美军核武器人员可靠性计划中仅有的三个“关键”职位之一。 这个计划早在冷战时期就已设立,对人员的忠诚度、可信度、品行举止要求达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生活工作的任何一点异常都可能让资格被吊销,更别说被公开解职了。 能坐到这个位置的,都是从深海战术推演到核威慑流程把控、心理抗压能力全优的军中尖子,哪一项不是千锤百炼出来的?莫雷诺中校2005年12月就成了潜艇军官,2024年5月才接过“怀俄明”号的指挥权,上任刚满一年半就突然被拿下。 美军只给了句“失去信心”,这话说得轻描淡写,可背后真能这么简单?要知道“怀俄明”号搭载的是三叉戟II-D5潜射弹道导弹,是美军“三位一体”核力量的核心支柱,这种级别的指挥官任免,从来不是“拍脑袋”就能决定的小事。 更耐人寻味的是时机。眼下中美关系正处紧张阶段,全球核态势本就朝着不确定的方向发展。美国一边砸重金升级核设施,南卡罗来纳州萨瓦纳河的核设施在2024年持续扩建,计划以每年50颗钚弹芯的速度生产。 一边忙着强化核指控体系,太空军斥资80亿美元采购新型战略通讯卫星,空军还在研发替换E-4B战略指挥机的新机型,显然在加紧打造核实战能力。这种时候突然动核力量的关键指挥官,难免让人多想。 外界的猜测早已炸开了锅。有人说这怕是暴露了美军核威慑体系的系统性问题,毕竟短短两年内两次公开解职关键岗位指挥官,难道真是人员素质在走下坡路?要知道核力量容不得半点差池,一颗螺丝松动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更别说指挥官层面出问题。 也有人觉得,这或许是美军在调整核战略,对指挥官提出了新要求,莫雷诺中校没能跟上节奏才被淘汰。毕竟2025年美军高层人事变动本就频繁,前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早就解雇过海军作战部长、海军预备役司令等多位高级将领,如今动核潜艇指挥官,会不会是整体战略调整的一环? 美军似乎也怕引发恐慌,急忙出来澄清:“怀俄明”号正在母港大修,解职指挥官不会影响任务或计划。可这种澄清更像欲盖弥彰,反而加重了外界的担忧。真没问题的话,何必急于撇清关系? 更何况这次解职的只是“蓝色”艇组指挥官,另一组“金色”艇组仍正常运作,这种区别对待和2023年“阿拉巴马号”整个艇组调整的方式截然不同,里面的门道恐怕没那么容易说清。 更让人揪心的是美军当下的处境。前不久美国政府停摆,130万名美军官兵遭遇断饷,不少人得靠救济食物和贷款维持生活。有数据显示,现役军人家庭领食品券的比例同比涨了37%,连军官学校毕业生都因为担心工资没着落,延迟委任的人数创下1995年来最高。 试想一下,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的官兵,怎么能全心投入到高强度的战备中?核力量管理更是精细活,一旦人心浮动,后果不堪设想。美军向来把“指挥链稳定”当命根子,现在却在核力量关键岗位上频频动刀,高层换岗间隔过短,很容易让战术规划断档,基层官兵也会迷茫。 今天听这个司令的部署,明天又要适应那个部长的思路,这种内耗早就磨掉了不少威慑力。更别说特朗普在2025年上任后,极有可能延续单边主义核理念,之前他就退出过《中导条约》《开放天空条约》,新任期说不定还会搞出更多不确定的涉核举动,把国际核态势往更危险的方向推。 “怀俄明”号的大修还在继续,莫雷诺中校的解职原因或许永远不会公开,但这两次罕见的解职事件已经敲响了警钟。核力量是“国之重器”,容不得半点管理疏漏,更经不起政治博弈的折腾。 当一支军队连核心岗位的稳定性都难以保证,连官兵的基本待遇都无法落实,所谓的核威慑又能有多少底气?美军的澄清还在耳边,可外界的疑虑早已生根。这“失去信心”的背后,究竟是个人能力不足,还是体系积弊已深?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没说出口的真相里。
中国武器下一个需要实战检验的,很可能就是能不能击落美国的F-35隐身战机,眼下来
【2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