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看不下去了!”三年级《信息科技icon?》第一课,居然教学生怎么点外卖,家长看不下去,吐槽说:“主编你是咋想的,你还不如直接教他去送外卖呢,这三年级学生的价值观都还没有形成呢,不但不教孩子们勤俭节约,反而先教孩子们怎么去消费?” 这话一出,顿时在家长群里炸开了锅。有人开始质疑:难道我们培养孩子的唯一目标,就是让他们成为未来的“消费者”吗?难道在这个信息爆炸、快节奏的时代,我们的教育真的只剩下“怎么点外卖”这样肤浅的技能?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许远比我们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 想象一下,一个三年级的小孩,刚刚学会了用平板点外卖,兴奋地告诉爸爸妈妈:“我可以自己点饭了!”这看似方便快捷的背后,是不是潜移默化地在告诉他们:生活就是“点点点”,无需动手、无需思考?是不是在无形中,把“勤俭节约”、“自理能力”这些本应从小培养的品质,变成了“点餐”的技能?更何况,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教会孩子们如何应对未来,还是只教会他们如何“点外卖”? 这不禁让人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在追求什么?难道只是在迎合短期的“科技感”和“新奇感”?还是在为孩子们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石?如果一味追求“新潮”,忘了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节约意识、独立能力,那我们是不是在用“快餐式”的教育,喂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快餐思想”?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教育内容,是否会让孩子们变得越来越“依赖”,越来越“被动”?当他们习惯了“点外卖”解决一切,未来面对生活的困难时,会不会也变得无所适从?“我只会点外卖,自己做饭怎么办?”“我只会用手机点餐,生活还能靠自己吗?”这些问题,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 当然,也有人会说:“这只是个别现象,不代表整个教育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反映出一种趋势:在追求“科技教育”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对人性、品德的培养?我们是否在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逐渐冲淡孩子们的责任感和自主性? 其实,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思考能力的未来公民。不是让他们只会点外卖、用手机刷屏,而是教会他们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节约每一份资源,如何在快节奏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理性。 回到那个“点外卖”的课题,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待:是不是应该把这节课变成“生活技能课”?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做饭、整理房间、理财规划,而不是只会点餐。让他们懂得,生活不只是“点点点”,而是要用心去体验、去感悟。 最后,作为家长、老师、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我们都应该反思:我们究竟在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希望未来的孩子们,成为依赖的“点外卖族”还是自主的“生活达人”?答案,或许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孩子用平板点外卖时,不妨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也在无形中,把“生活的智慧”交给了“快餐”?而这,或许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反思的核心问题。校园科技教育
语出惊人!87岁姜伯驹院士直言:“不是别人要卡我们的脖子,而是我们用教育卡住了自
【8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