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 巴西今天突然宣布了! 10月13日,财联社报道,巴西外贸委员会管理执行委员会宣布:对自中国进口的新鲜或冷冻大蒜作出第五次反倾销日落复审终裁,决定未来五年继续征收每公斤0.78美元的反倾销税。 这消息一出来,不少做大蒜出口的朋友都叹了口气——不是因为突然,而是因为太熟悉。从1996年巴西第一次对中国大蒜征反倾销税开始,到现在整整三十年,每隔几年就来一次日落复审,每次结果都一样:接着征。这次更直接,一续就是五年,等于把未来这段时间的贸易环境直接定了调。 但我得说句实在话,这事儿看着是巴西在保护本土蒜农,实际上更像一场用关税遮短板的无奈操作,最后坑的还是自己人。 看看这所谓的保护逻辑。巴西说怕取消关税后,中国大蒜会冲击本土产业,可看看数据就知道站不住脚。巴西本土大蒜自给率高达90%,进口量只占10%,而中国大蒜在这10%里占70%,算下来咱们的大蒜在巴西市场也就占7%的份额。就这7%的量,能撼动占90%的本土产业?说出来谁信? 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巴西大蒜产业自己的成本短板。咱们国内种蒜早就实现机械化了,从耕地、播种到采收,机器一气呵成,一斤大蒜从地里到港口,成本也就一块五人民币。可巴西那边呢?很多还是小农户,靠人工刨蒜、手工剥蒜,光采收成本就比咱们高三倍。加上巴西本土物流效率低,大蒜从产区运到港口,路上堵几天是常事,运费比中国到巴西的海运费还贵。这么一对比,本土大蒜价格高、竞争力弱,根本不是中国大蒜倾销,而是自己的生产模式没跟上。 更有意思的是双标这一点。巴西本身是农业出口大国,大豆、牛肉这些农产品,每年大量卖到中国,靠的就是物美价廉的优势,咱们从没说过人家倾销。可到了中国大蒜这儿,同样是靠品质和成本优势打开市场,就成了需要征税管控的对象?这道理讲不通啊。 再说征税的后果,最后吃亏的还是巴西老百姓和商家。消费者买大蒜要多花钱,低收入家庭每月买菜预算都得往上提;超市老板更头疼,加了关税的中国大蒜价格涨了,本土大蒜又贵又不好卖,连带着其他蔬菜销量都受影响。而被保护的巴西蒜农呢?三十年靠关税躲在温室里,亩产还是只有中国的一半,技术没升级,效率没提高,反而失去了改进的动力,长期来看,根本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 其实中国农产品出海,遇到反倾销调查不是第一次了,生姜、苹果、蘑菇都经历过。但即便如此,咱们农产品出口额还是稳定向前的,靠的不是别的,就是实打实的品质和性价比。毕竟市场的眼睛是雪亮的,好东西不管遇到多少壁垒,总有被认可的一天。 而巴西这次的决定,与其说是保护本土产业,不如说是在回避真正该解决的问题。要是一直靠关税挡着,不帮蒜农升级技术、优化物流,就算把中国大蒜挡在门外,本土大蒜也未必能站起来。到头来,不仅丢了中国这个重要的贸易伙伴,还让自己人买单,这笔账其实并不划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中美最后的结果,在中美巨额关税下,中美贸易已经清零,接下来中美只有两种结果。
【39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