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明初功臣李文忠的死,几乎所有人都默认“是朱元璋杀的”。毕竟这位铁血皇帝后期大肆清算功臣,李文忠作为掌兵的大都督,似乎早该是“刀下鬼”。 可翻开史料细究才发现,真相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李文忠手握军权时朱元璋没动他,偏偏管了个“国子监”,就突然病逝,背后藏着文官集团最不能忍的“跨界夺权”,朱元璋反而成了背锅侠! 要搞懂这事,得先看清李文忠的特殊身份。他不是普通功臣,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从小跟着朱元璋打天下,比亲儿子还亲。 当年朱元璋刚起兵时,李文忠就带着几十人投奔,后来平定江南、北征蒙古,立下赫赫战功:在池州大败陈友谅,在杭州迫降张士诚,甚至率军打到蒙古草原,俘虏过元顺帝的孙子。 朱元璋对他有多信任?直接把全国最高军事机构“大都督府”交给他,相当于让他当“三军总司令”,军权握了十几年,朱元璋没说过一句不满。 要是朱元璋想杀他,早在他掌军权时就动手了,何必等他管“国子监”?可偏偏在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把国子监也交给李文忠打理后,不到一年,李文忠就“得急病去世”,这背后的关键,就藏在“国子监”这三个字里。这根本不是个简单的“学校”,而是文官集团的“命根子”。 明初的国子监,管的是全国最高教育,更重要的是,它还掌握着“官员选拔权”。当时明朝的文官,大多是从国子监毕业的,这里既是培养文官接班人的“摇篮”,也是文官集团掌控话语权、垄断官场的“根据地”。 比如当时的文官领袖宋濂、李善长,都曾兼任国子监祭酒,文官们早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家地盘”,容不得外人染指,尤其是武将。 可李文忠偏就“踩了雷”,他接管国子监后,没按文官的规矩来:先是整顿学风,把那些靠关系混文凭的文官子弟开除了几个;接着又改了选官标准,不再只看“文采”,还要求学生必须懂些军事、民生,甚至提议“武将子弟也能进国子监”。 这可戳中了文官集团的肺管子,要是武将子弟也能通过国子监当官,文官垄断官场的日子不就到头了?更要命的是,李文忠手握军权又管教育,等于文武两条线都抓在手里,文官集团担心他哪天会“架空”文官势力,彻底断了他们的路。 于是,文官集团开始暗中动手。第一步是“造谣抹黑”,在朝堂上散布“李文忠想靠国子监培植私党”的流言,甚至有人弹劾他“利用国子监勾结武将,图谋不轨”。朱元璋虽然信任李文忠,但架不住文官天天进谗言,只能让李文忠“暂停国子监事务,在家反省”。 第二步更狠,李文忠“反省”期间突然生病,宫里派来的太医诊治后,病情反而越来越重,没几天就死了。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当时就有大臣私下议论:“太医是文官集团推荐的,这病来得太蹊跷。” 更能佐证“不是朱元璋下手”的,是李文忠死后的待遇。朱元璋不仅追封他为“岐阳王”,还让他配享太庙,儿子李景隆直接继承了爵位,要是朱元璋真杀了他,绝不会给这么高的荣誉。 而且李文忠死时,朱元璋还没开始大规模清算功臣(胡惟庸案在1380年,蓝玉案在1393年),李文忠既没卷入胡惟庸案,也没犯任何死罪,朱元璋根本没理由杀他。 说到底,李文忠之死,是明初文武斗争的牺牲品。文官集团容不下一个武将“跨界”管自己的“根据地”,就用阴谋除掉了他;而后来朱元璋大肆杀功臣,又让所有人都默认“李文忠也是被他杀的”,这黑锅一背就是600年。 要是李文忠当初只安心当他的大都督,不管国子监的事,或许就能躲过这场杀身之祸。只可惜,他触碰了文官集团最不能忍的利益底线。 参考文献 1. 《明史·李文忠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2. 《明实录·太祖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版) 3. 吴晗:《朱元璋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版) 4. 田澍:《明初文官集团与皇权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 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26年,魏文帝曹丕重病垂危,临死前他声嘶力竭喊道:“我要见母亲,我要见母亲。”
【2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