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亿美元美援摆在面前,阿根廷却迟迟不松口断交中国。米莱在中美之间反复权衡,这场博弈背后,藏着怎样的利益考量与风险算计? 当美国抛出 200 亿美元金融援助的橄榄枝,附带终止中阿货币互换、开放战略矿产等苛刻条件时,阿根廷总统米莱的选择,成为牵动中美南美博弈的关键变量。从公开互动到幕后操作,阿根廷的态度始终游走在 “接受援助” 与 “保留对华纽带” 的模糊地带,既未彻底倒向美国,也未拒绝援助诱惑,而是以 “精算师” 的姿态,在利益与风险的夹缝中寻求最优解。 从表面看,阿根廷对美国援助并非全盘排斥。面对国内持续的金融动荡与汇率压力,米莱政府确实需要外部资金注入缓解危机 —— 这也是其同意赴白宫与特朗普会谈的核心动因。美国的示好不止于口头承诺,10 月初,美国财政部罕见在公开市场购入阿根廷比索以支撑其汇率,这种非常规操作,让阿根廷看到了短期稳定经济的可能性。 毕竟,自米莱上任以来,阿根廷外汇储备长期处于紧张状态,200 亿美元的援助规模,对填补财政缺口、稳定市场信心具有直接吸引力。此外,美国提出的 “开放锂矿和铀矿开发权” 条件,虽需让渡资源利益,但也为阿根廷引入外资开发能源产业提供了契机,符合其推动资源变现的需求。因此,阿根廷并未直接拒绝美方提议,而是积极参与谈判,展现出对援助的务实考量。 然而,阿根廷对美国援助的接受始终带着明确的 “底线思维”,核心底线便是不彻底切断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这一态度,源于中阿合作对阿根廷经济的 “不可替代性”。在金融领域,阿根廷的外汇安全高度依赖中阿货币互换协议。尽管与美国密谈在即,阿根廷财政部仍在今年 4 月续签了 5 亿美元的中阿货币互换安排,延续了这一关键金融后盾;而此前中国提出的 180 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更是米莱就职初期特意维护的 “首个重要决策”,足见其对中方金融支持的重视。 在贸易领域,中国作为阿根廷农产品最大买家的地位短期内无法撼动。今年 9 月,阿根廷取消大豆、玉米等作物出口税后,中国采购商迅速抢购至少 10 船大豆,短期内带动 70 亿美元对外销售,不仅填补了阿根廷的出口缺口,更直接削弱了美国试图通过农产品施压中国的筹码。对米莱而言,彻底终止对华合作,意味着失去稳定的外汇来源与出口市场,将引发金融与就业的双重动荡,这是其无法承受的风险。 更深层看,阿根廷对美国援助的态度,本质是 “双向下注、保留退路” 的战略选择。米莱既需要美国资金稳定国内经济,为自身政治资本加分;又不愿因彻底倒向美国而失去中国这一重要合作伙伴,导致外交与经济上的被动。 这种平衡术体现在行动细节中:一方面,阿根廷积极与美国接触,配合会谈议程,释放愿意协商的信号;另一方面,始终未承诺终止中阿合作,反而通过续签货币互换、维持农产品对华出口等动作,巩固与中国的经济纽带。对米莱而言,最理想的局面是 “鱼与熊掌兼得”—— 既获得美国援助,又不牺牲对华利益;即便无法完全如愿,也能通过拖延与周旋,避免一次性押注某一方的风险。 美国的援助提议,看似给阿根廷提供了 “二选一” 的难题,但米莱政府的态度已然清晰:不会为 200 亿美元彻底割舍中国,而是以务实姿态在中美之间寻找利益平衡点。未来,阿根廷的立场可能随中美博弈态势调整 —— 若美国持续加码优惠条件,或中美对抗升级,其态度可能出现倾斜;但若中国继续保持大宗商品采购与金融支持,阿根廷仍将坚持 “拖字诀”,维系当前的平衡格局。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取决于谁能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长期方案,而阿根廷,仍将是那个在不确定性中精打细算的 “平衡者”。
中美全面开打,大量中国产品被美国下架,荷兰得令,强抢中企资产中国产品被一夜间扫
【302评论】【2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