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香港富商胡应湘花30亿承建了虎门大桥,他豪言:“等收回成本后,我就把这座大桥捐给国家!”可谁想到,这桥日均进账400万,一年超10亿元的收入,面对这巨大的财富,他真的会实现承诺吗? 虎门大桥通车典礼上,不少人对胡应湘的话产生质疑。胡应湘毕竟是个商人,怎么可能放着每天几百万的进账不要,甘愿把大桥拱手相送? 可面对这座投入30亿建成的大桥,胡应湘没有丝毫犹豫,斩钉截铁地回应:“只要成本收回,这桥立刻归国家所有。” 这话听着豪气干云,却也让旁观者捏把汗。要知道,90年代的30亿绝非小数目,而虎门大桥连接着广州与东莞,通车后日均车流源源不断,光是过路费就足以让财富滚雪球般增长。 商人逐利本是常态,谁会放着每年十亿级的收益不赚?不少人等着看这场“豪言壮语”沦为笑谈,就连许多同行都暗地议论这是“故作姿态的商业炒作”。 但事实证明,人们低估了这位实业家的格局。胡应湘从一开始就没把这座桥当成生意。1978年他第一次深入内地考察,从广州到成都的一路见闻让他久久不能释然...... 彼时,香港早已车水马龙,而一河之隔的深圳还满是泥泞土路,珠江口的轮渡每天排着几公里的长队,司机们常常要等上大半天才能过江。 “香港能富,为什么内地不行?”这个问题在他心里盘桓了许久,最终化作一个坚定的念头:要想发展,先通命脉。 于是,在别人忙着炒地皮、囤楼盘的时候,他把80%的身家押在了没人敢碰的基建领域。 1984年,在东莞建沙角电厂时,合同里直接写明十年后无偿移交国家,并附赠全套先进技术,而这座电厂后来撑起了广东四分之一的用电量。 1992年,胡应湘顶着巨大压力,拍板筹集30亿建虎门大桥。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他带着22位专家扎进工地,光主缆就用了上万根钢丝,每一根都能吊起一辆卡车。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夜,“虎门大桥”四个鎏金大字在夜色中亮起,这座当时的“世界第一跨”成了献给祖国的特殊礼物。通车当天他再次重申捐赠承诺,台下依旧是窃窃私语的怀疑。 可质疑声没持续多久,2005年胡应湘真的带着账本找到了广东省政府,明确表示成本已经收回,要求办理移交手续。 更让人震惊的是,他没就此止步。随后又陆续把广深高速、另外三条高速公路以及两座电厂全捐了出去,总价值超过500亿。 此时,人们才回过味来。胡应湘真的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他对祖国那份深沉厚重的爱。他的投资从来不是盯着短期回报,而是瞄准了国家发展的长远需求,这种 “先国家后个人”的格局,恰恰是最稀缺的企业家精神。 如今,虎门大桥依然矗立在珠江口,每天有上万辆车驶过,桥下是穿梭的货轮,将“中国制造”送往全球。 而这座桥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交通意义,它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拓荒勇气,更记录了一位爱国港商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爱国 致敬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胡应湘,香港合和实业有限公司主席》 央视新闻|《港澳红色印记丨胡应湘:香港应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文|墨海 编辑|史叔
香港年轻人的现状,跟我们内地有什么区别?有些现象还是比较相似的。一、香港人普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