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张晞临说:“当年,我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北京外文印刷厂工作,几年后的一天,我和好友冯远征、吴刚、丁志诚几个吃饭喝酒,我说我不想在印刷厂干了,想找个其他的工作。 追《沉默的荣耀》时,不少观众都有过“倒回去再看一遍”的冲动。 不是漏了剧情,而是被张晞临演的毛人凤“勾住了”。 镜头里他坐在沙发上,手里端着茶杯,指尖轻轻摩挲着杯沿,笑着跟人说话时眼角弯着。 可那笑意没到眼底,反而透着股冷意。 等对方转身,他嘴角的弧度瞬间收住,眼神里的阴鸷像冰碴子似的。 不用一句狠话,就让人攥紧了手心。 没人会把这个荧幕上“城府深似海”的演员,和三十多年前车间里的印刷工联系到一起。 1966年,张晞临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小时候不爱背书,却喜欢对着收音机学相声,模仿里面的语气腔调。 初中毕业时,家里人说“学门手艺饿不着”,他便报考了北京印刷中专。 八十年代的中专,比现在的重点大学还“金贵”,毕业就能“包分配”,端上实打实的“铁饭碗”。 1986年,20岁的张晞临揣着毕业证,进了北京外文印刷厂。 这家厂在当时的行业里是“香饽饽”,工资比周边工厂高出近三分之一,同事们都羡慕他“一步到位”。 事们下班聊的是“下个月涨工资”“家里的柴米油盐”,他却总在宿舍里对着镜子发呆。 有时候是模仿电影里的台词,有时候是琢磨角色的表情,心里那点“想当演员”的念头,像野草似的疯长。 可他没敢说出口:没受过专业训练,没认识圈里人,这念头在当时,太“不切实际”了。 改变的契机,藏在一顿热气腾腾的涮肉局里。 工作第五年的冬天,他约了冯远征、吴刚、丁志诚几个朋友吃涮肉,铜锅冒着热气,羊肉卷下进去的瞬间。 他忽然叹了口气,我不想再盯机器了,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这话一出,桌上的热闹劲顿了顿,冯远征放下筷子,盯着他看了几秒,你这眉眼带戏,站在镜头前比盯机器合适,别浪费了。 这句话像颗石子,在张晞临心里砸开了花。 八十年代的人,大多把“安稳”当宝贝,就算有不满,也没人敢轻易扔了铁饭碗,可张晞临没犹豫,他第二天就开始找艺校的招生简章。 可追梦的路,刚起步就摔了跟头。 1987年第一次考艺校,考前一天他连夜背朗诵稿,着凉发了高烧,考场上脑子昏沉,连台词都念错了,刚走出考场就知道“没戏了”。 第二年他咬咬牙报了北京电影学院,候场时突然低血糖,浑身冒冷汗,轮到他表演时,手都在抖,自然又落了榜。 两次失利让他蹲在考场外红了眼,更糟的是,厂里领导找他谈话,再请假备考,这份工作就别要了。 一边是能攥住的安稳,一边是看不见底的梦想,张晞临想了一整夜,第二天把辞职信放在了领导桌上。 可更难的坎还在后面,1989年他准备第三次报考时,发现多数艺校的招生年龄上限是22岁,可他已经23岁了。 朋友劝他“改改身份证年份,先拿到资格再说”,他拿着身份证在派出所门口转了两圈,最终还是找熟人把1966年改成了1967年。 这次他报了上海戏剧学院,初试、复试都顺顺利利,可三试时,考官突然问,你这年龄,好像超了吧? 张晞临的脸一下子红了,他攥着衣角,把改身份证的事一五一十说了出来,说完就低着头等批评。 没想到考官听完,反而笑了,真诚比年龄重要,你的表演我们看见了。 几天后,上海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北京,这一年,他23岁,终于离梦想近了一步。 1992年从戏校毕业时,张晞临已经27岁了。 同届同学有的签了剧团,有的拍了电视剧,他却只能跑龙套:演路人甲被导演喊“再往后站站,别挡着主角”。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六年,他没抱怨过,每次拿到剧本,都把角色的台词、动作记在小本子上。 哪怕只有一场戏,也会琢磨“这个角色为什么这么说”“动作该怎么摆才自然”。 真正让观众记住他的,是2010年的《黎明之前》。 他演的齐佩林,是个又圆滑又贪财,却还带着点人情味的复杂角色。 那时候他44岁,终于凭着这个角色,让观众记住了“张晞临”这个名字。 之后的日子里,他又演了《人民的名义》《后海不是海》这些热剧,每个角色都演得自然又精准,可很多观众还是“记脸不记名”。 但他没在意,不管角色大小,都琢磨得透透的。 直到《沉默的荣耀》里的毛人凤,他又一次让观众眼前一亮。 从20岁握着印刷机滚筒,到59岁靠一个反派角色“出圈”,张晞临走了39年。 从33岁正式成为演员,到44岁靠角色成名,他等了11年。 他的故事里,没有“一夜爆红”的幸运,只有“选对了就不回头”的坚持。
昨日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公布了《沉默的荣耀》主要演员的片酬。其中,扮演吴石将军的
【46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