唏嘘!歌手谢津的悲剧:从亚运晚会爆红到23楼坠亡,只因冲动打了一巴掌,临终悔不当初

十七侃时事 2025-10-16 16:13:31

1999 年,28 岁的谢津洗完澡,独自站在 23 层高楼的窗前,随后纵身跃下。当她躺在母亲怀中,气息微弱时,只留下一句悔恨的话:“妈妈,我好后悔,真没想到,毁掉我的竟然是打了别人那一巴掌。” 就在不久前,谢津还对母亲说:“妈,我想一个人待一会儿。” 房门关上的瞬间,她眼底藏着外人看不懂的复杂情绪 —— 有绝望,有不甘,还有深深的无力。母亲在门外犹豫了片刻,终究没敢打扰,可谁能想到,再次推开房门时,看到的却是让夫妻俩彻底崩溃的景象。 谢津从小就爱唱歌,父母也全力支持她的爱好,家里常年摆着钢琴和老式收音机。儿时的她,最喜欢坐在窗台边,跟着母亲学唱歌。哪怕才五岁,唱错一个调子,母亲也会皱起眉头,语气严肃地纠正她。在这样的期待下,谢津心里早早绷起了一根弦:必须做到最好。 15 岁那年,谢津站上歌唱大赛的舞台,穿着蓝色裙子,手心全是汗。当她站在领奖台上,望向台下的母亲时,从母亲眼中看到的不是夸赞,更像是在问:“你还能做得更好吗?” 她也常常这样问自己,带着这份执念,她后来进入艺术团,开始频繁登台表演。1987 年,她发行了第一张专辑;1988 年,第二张专辑接踵而至。舞台越来越大,粉丝越来越多,可她心里的那根弦,却绷得越来越紧。 1990 年秋天,亚运会晚会后台灯火通明,谢津化着浓妆,身边站着那英、毛阿敏这样的前辈。工作人员递来麦克风时,她的手忍不住发抖。深吸一口气后,她唱起《亚运之光》,歌声落下,全场掌声雷动。后台,那英激动地挤到她身边,大声说:“你唱得太精彩了!” 可当她满心欢喜地回到家,父亲在沙发上看报纸,母亲在厨房忙碌,她兴奋地说:“妈,我今天特别开心!” 母亲却只淡淡回应:“你要记住,这仅仅是个开始。” 1992 年,谢津走进《中国风》演唱会的排练厅,谷建芬坐在钢琴前。她唱完一段后,谷建芬点头称赞:“你有自己的特色。” 直到这时,谢津才觉得自己真正得到了认可,心里的石头稍稍落地。 后来签约香港公司,是谢津第一次独自在外地过夜。母亲打来电话,反复叮嘱:“记得别到处乱跑,早点休息。” 她站在酒店窗前,看着楼下闪烁的霓虹,一股从未有过的孤独感涌上心头。再后来,华纳高管把合同放在她面前,她签字时手微微颤抖,母亲在一旁说:“签吧,这是难得的机会。” 她点了点头,没多想这份 “机会” 背后,藏着多少压力。 在录制《说唱脸谱》时,谢津在录音棚里一遍遍重复演唱,制作人皱着眉头说:“再来一次,再精准一点。” 她咬紧牙关,嗓子唱哑了也不肯停。直到凌晨两点走出录音棚,街道上空无一人,出租车司机看着她疲惫的模样,忍不住说:“小姑娘,别太劳累了。” 可她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紧绷,不允许自己有丝毫松懈。 1994 年,央视舞台向谢津敞开,所有人都在等她上场。她穿着定制的旗袍,站在走廊尽头,节目组人员不停催促:“快点,该你上场了。” 她深吸一口气走上台,《说唱脸谱》的旋律响起,一开口就吸引了全场目光,观众席鸦雀无声。节目播出后,家里的电话每天都响到深夜,她的事业也迎来了巅峰。 可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一场普通的校园演唱会上,音响突然出了故障,谢津在后台急得团团转。随行人员说话时态度不耐烦,她一时冲动,抬手就甩了对方一巴掌,在场的人都愣住了。当天晚上,经理把她叫到房间,严肃地问:“你知道自己打的是谁吗?” 谢津这才反应过来,手指瞬间冰凉 —— 她闯下了大祸。 很快,媒体开始疯狂报道这件事,负面新闻一夜之间传遍各地。谢津躲在家里,关掉手机,不敢面对外界,可母亲在客厅里不停地走来走去,语气里满是失望:“你为什么要这么冲动,你知不知道这会毁了你?” 每一个字,都像针一样扎在谢津心上。 华纳公司很快发来通知,暂停了她所有的宣传活动和新专辑计划,曾经的 “机会” 变成了束缚她的枷锁。谢津被困在家里,每天醒来就是刷新闻、盯着天花板发呆。母亲还像以前一样,要求她早起练声,可她再也提不起劲,心里的光一点点熄灭。 1995年春节,她还是出现在了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彩排时,导演说:“你别想太多,还是唱你自己的风格就好。”但她发现,观众席上的反应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热烈了。

春晚之后,她接到的通告越来越少。偶尔有小型演出,谢津总是提前到场,安静地坐在后台。别人聊天时,她只是低头看着手机。她的社交圈子越来越窄,朋友们聚会也不再叫上她,她也没有心情去面对外界。

1996年,天津电视台请她录制节目,舞台不再明亮,观众席只坐了一半。演唱完新歌《过客》后,她收拾好东西,低头走出后台,没有人拦住她,也没有人送别她。

她变得越来越沉默,身边只剩下母亲和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外界对她的关注渐渐消失,唱片公司也没有再联系她,谢津在家里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

0 阅读:29

猜你喜欢

十七侃时事

十七侃时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