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15侦察大队捕俘行动中击毙的越军战士。 沈阳军区第64集团军组建的第15侦察大队,在1988年边境冲突后期承担多项特殊任务,其中捕俘行动是重点之一。3月15日那天,4连105人中的57人出境,携带轻武器和伪装装备,沿着预定路线渗透约5公里,到达越南黄连山省一处公路旁高地设伏。 部队还没完全就位,三名越军士兵就进入伏击区,他们属于当地巡逻队,配备步枪和手雷。侦察兵快速出击,用近身格斗方式制服两人,第三人试图反抗被当场击毙。这名越军战士是下士级别,身上携带有地图和无线电设备,他们可能在执行侦查或补给任务。 整个过程控制在无声状态,避免惊动周边力量。撤退途中,部队又遭遇另一组越军小队,大约十余人,他们是正规军混编,带有机枪和迫击炮。战斗随之爆发,中国战士利用地形优势进行反击,击毙其中五人,包括一名中士和几名士兵。 这些越军战士多为20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自越南北方省份,入伍时间不长,主要负责边境守备。行动中,唐道权作为2排排长负责垫后,在压制敌火力时中弹,但他坚持指挥直到最后拉响手雷,与一名逼近的越军士兵同归于尽。 那名越军是上等兵,身上有弹夹和医疗包,显示出他们有一定准备。整个交火持续数小时,我军最终带回两名俘虏,但损失一人负伤三人。 击毙的越军战士遗体被就地掩埋,他们的武器和文件成为情报来源,帮助后续行动规划。总计击毙八名越军,其中正规军六人、民军两人,他们的身份通过缴获证件确认,多数为基层士兵,无高级军官。 第15侦察大队解散后,成员转入其他单位,唐道权被追认为烈士,其事迹在部队教育中使用。击毙的越军战士无具体姓名记录,仅有军衔和单位线索。他们多来自贫困家庭,入伍是为生计,这点在中方情报中体现。 行动中,我军注重情报价值,缴获的文件帮助破译越军代码。抢遗体17次行动,每次间隔几天,避免敌方适应。第十次时,击毙一名越军军官助理,他携带命令书,暴露了守卫计划。 整个过程逻辑严密,先外围清扫,后中心突破。越军抵抗虽有,但火力分散,无法集中。最终成功抢回,部队举行悼念,遗体运回境内安葬。这段历史接地气地说,就是一群普通战士为战友拼尽全力的事。没啥英雄光环,就是实打实的付出。
我有时候真的怀疑,是不是真有人是天选之子。甘肃来的一个兵,叫郑钰。上战场之
【141评论】【16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