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孤胆!侦察兵用红薯诱杀越军,七勇士丛林歼敌36人

万寿菊芳草桥 2025-10-09 20:12:10

1979年,解放军一名走失的战士正在越南的农田里挖红薯,突然迎面冲过来七八名越军,却并没有人向他开枪,这是为何? 在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战士陈书利在越南农田里挖红薯充饥时,突然遭遇七八名越军。 可越军不仅没开枪,反而放松警惕接过红薯 。 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陈书利所在部队正执行穿插作战任务,越南山高林密、雾大路滑的复杂地形,让快速推进的部队不时出现战士掉队情况。 作为侦察连战士,陈书利训练有素,具备过硬的野外生存能力。 在与大部队失散后,他没有慌乱,反而冷静下来,依靠在部队学到的军事地形学知识,通过观察太阳方位和植物生长特征,精准判断出往北走就是祖国的方向。 这,成了他突围归队的关键指引。 热带丛林里危机四伏,随时可能遭遇越军巡逻队。 陈书利特意选择隐蔽的小路北上。 身上的干粮很快见了底,他只能靠野果和溪水勉强维持体力。 幸运的是,在行进途中,他先后遇到三名同样与大部队失散的战友。 这三人来自不同连队,都是在激烈战斗中与主力失联。 四人汇合后,当即决定结伴而行。 他们共享仅剩的粮食和弹药,轮流担任警戒。 即便处境艰难,却始终士气高昂,坚信一定能找到部队、回到祖国。 不久,他们在一处隐蔽山洞里发现了三名我军伤员。 这些伤员在之前的战斗中负伤,为不拖累部队,主动留在山洞隐蔽,还把武器弹药全部交给路过的战友,只留下少量食物和药品。 陈书利看着伤员们的困境,当即组织大家为伤员处理伤口,还耐心说服他们一起北上归队。 毕竟越南地形复杂,越军熟悉环境,单独留在山洞迟早会有危险。 就这样,七人组成临时战斗小组,当兵时间最长、经验最丰富的陈书利被推举为组长,带着两名行动不便的伤员,继续向北行进。 当他们路过一处废弃院落时,意外发现一支二三十人的越军部队正朝这边靠近。 陈书利当机立断,指挥大家利用院落里的水泥袋构筑简易防御工事。 彼时,他们手中只有四支枪、二百多发子弹和不到十枚手榴弹,面对的却是装备精良的越军小队,实力悬殊极大。 可陈书利沉着冷静,他深知 “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的道理,等到越军进入步枪射程,才大喊一声下令射击。 战士们默契配合,精准的枪声响起,冲在最前面的越军应声倒地,后面的敌人慌忙卧倒。 伤员们也没闲着,有的观察敌情,有的帮忙压子弹、换弹匣,在众人合力下,不仅打退越军进攻,还全歼了这股敌人,缴获不少武器弹药。 战斗结束后,陈书利立刻意识到,枪声已经暴露了位置,越军肯定会派更多人搜寻,必须马上分散突围。 七名战士互相敬了标准军礼,沿着不同方向继续北上。 陈书利则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险的小路,虽然路难走,但能避开越军主要巡逻路线。 长途跋涉让他双脚磨满水泡,饥渴难耐。 当他路过一块红薯地时,实在撑不住,挖了几个生红薯充饥。 生红薯又干又硬,可对饥肠辘辘的他来说,已是最好吃的食物。 就在陈书利埋头啃红薯时,一块石头突然砸在他后背。 转头一看,四名越军正朝他走来。 陈书利刚想摸枪反击,却发现越军满脸调侃的神色。 他瞬间反应过来,自己满身泥污,衣服也因行军变得破旧,越军竟把他当成了当地农民。 陈书利急中生智,顺着对方的误解,装作老实巴交的样子,还递了几个红薯给越军。 越军完全放松警惕,接过红薯就低头啃食。 就在这时,陈书利迅速掏枪,果断开火,将四名越军全部击毙,随后缴获他们的武器,继续向北赶路。 经过几天艰苦跋涉,陈书利终于安全归队,更让他欣慰的是,其他六名战友也陆续回到部队。 经核实,这个临时组建的七人小组,在与大部队失散期间,共击毙越军 36 人,缴获多件武器。 1979 年 9 月,中央军委授予陈书利 “一级战斗英雄” 和 “新长征突击手” 荣誉称号。 另外六名战士也分别立功受奖。 他们的英勇事迹后来被编绘成连环画《威震峡谷七勇士》,成为鼓舞全军士气的生动教材。 陈书利和战友们的经历,不仅展现了我军战士在极端困难下的英勇顽强,更体现了他们临危不乱的机智。 从判断方向、组队互助,到构筑工事歼敌、伪装身份突围,每一步都离不开平时的训练积累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这也印证了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的道理。 而我军历来重视战士综合素质培养,无论是单兵作战能力还是野外生存技巧,都为战士们在复杂环境下完成任务、平安归队提供了坚实保障。 他们的故事,至今仍在部队中传颂,成为一代又一代军人的精神榜样。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梦里又当兵 - 解放军报 - 中国军网、豆瓣读书——威震峡谷七勇士 (豆瓣))

0 阅读:1319

评论列表

用户13xxx58

用户13xxx58

4
2025-10-09 20:54

运气总是照顾有准备的人

万寿菊芳草桥

万寿菊芳草桥

万寿菊芳草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