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衙门”里,也能挖出“热蛀虫” 今天看到一条消息,估计很多人都愣了一下:合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原副主任刘福享,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了。 好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跟咱一样: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这是干啥的?听着就是个整理老报纸、老故事的清闲地方。一个管文史资料的,还能“严重”违纪违法?他能干嘛,难不成是把《合肥晚报》的合订本偷偷拿回家卖废纸了? 要真这么想,那咱可就把这事儿想简单了。这个看似“清水衙门”的岗位,里面藏着的门道,可能超乎你我的想象。 首先,咱得掰扯清楚,这个“副主任”到底是管啥的。 说白了,文史资料委员会,核心工作之一是“征、编、研”。征集啥?可能是珍贵的城市历史文献、文物,或者组织编写地方志、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这里面,就牵涉到项目经费了。 比如,要编纂一套大型的地方文史丛书,从聘请专家、组织调研、到联系出版社印刷,整个过程是不是需要钱?这笔经费由谁来申请、谁来管理、谁来签字报销?答案就是这个委员会的负责人。钱怎么花,里面有没有虚报项目、虚高报价、甚至把项目指定给利益关联方,这里的操作空间,可就大了去了。 再往深了想,文史工作有时会涉及到历史建筑的保育、文化项目的扶持。这里面会不会与一些开发商、文化公司产生联系?会不会有人借着“保护历史”的名义,在项目审批、土地用途上做文章,为他人行方便,自己从中捞取好处?这可不是“多拿几份资料”那么简单,这背后可能牵涉的是真金白银的大生意。 所以,别看庙小,香的油水未必少。 刘主任这个名字,以前没人知道,现在全国都认识了。有网友调侃说,“刘福享”这下变成“刘享福”了,再也不用操心那些文史资料了。这话听着是调侃,细想却有点意思。他之前享的,是不是不该享的“福”?现在被查,这“福”恐怕是享到头了。 这件事真正给我们提了个醒:在反腐败面前,没有“冷衙门”和“热衙门”之分。 权力无论大小,只要失去了监督,就可能被滥用。一个听起来最无害、最边缘的岗位,如果当事人心术不正,同样能找出寻租的空间。反腐败的网,织得是越来越密了,真正做到了“全覆盖、零容忍”。 这也打破了我们一种过时的观念:觉得只有管工程、管审批的实权部门才是高风险地带。现在看来,任何一个岗位,只要手中掌握着哪怕一丁点资源分配的权力,如果内心没有了敬畏,制度出现了漏洞,都有可能滋生腐败。 总结一下,刘主任被查这件事,一点也不“搞笑”。它恰恰是一次生动的警示:权力不分大小,监督必须到位。 别管是管钢铁水泥的,还是管故纸堆的,只要手不干净,该查的,一个也跑不了。 人生感悟 爆料
“冷衙门”里,也能挖出“热蛀虫” 今天看到一条消息,估计很多人都愣了一下:合肥
枫叶漫天
2025-10-17 21:10:16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