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郑州金水区有个做“炒八掺”美食的小店火了,火得让人又喜又忧。这事儿得从美食博主“乌啦啦”的一条打卡视频说起——他拍了段小店爆炒凉皮、米皮、牛筋面的画面,结果视频一传开,店门口直接排起了百米长队。更离谱的是,现场居然有黄牛倒卖排队号,一张要价500块!老板娘急得直接扯嗓子喊:“别给河南人丢脸!” 要说这“炒八掺”为啥这么火,其实和河南的“两掺文化”脱不开关系。本地人爱把不同主食混着吃,凉皮掺米皮、炒面配炒饼,口感又筋道又焦香。这家店把“掺”玩出了新花样,八种食材随便搭,连街坊邻居都夸“实在”。可现在倒好,原本是街坊间的烟火气,硬是被流量推成了“网红景点”。有跑腿师傅说,自己排两小时队才赚44块,黄牛倒一张号就能赚500,这钱来得比炒锅里的火还快。 其实类似的事儿早不是头一回了。北京有家网红餐厅,黄牛把排队号炒到200块一张,警方直接抓了6个人;郑州另一家“人生的意义”小吃店,因为店名火出圈,结果巷子堵得连交警都来疏导。更讽刺的是,有些黄牛连“掺文化”都玩明白了——小桌号当大桌用,点200块的菜收400块,甚至卖假号坑人。商家急得在线上预约系统加限号,结果黄牛转头就用多人多次取号的法子囤号,跟打游击似的。 可话说回来,这锅真不能全扣在黄牛头上。流量经济时代,一个小视频就能让小店从“街坊食堂”变成“全网打卡地”。老板抡锅铲抡到锅底冒火,两天炒烂两口锅,脸上笑都没了;下雨天排队的食客站到腿麻,有人吐槽“打卡大于口味”,吃完了连碗底都没刮干净。更扎心的是,有些店为了接流量,食材成本涨了、人力支出多了,反而把老街坊都挤走了——这哪是“火出圈”,简直是“火中取栗”。 不过这事儿也有暖心的一面。比如郑州有家“尧仔炒粉”,老板曾为受伤的顾客上门炒粉;还有家“实惠小吃”,周末主动降价。这些店能火,靠的不是炒作,是“真诚”二字。就像“炒八掺”老板说的:“都是打工的,在外不容易。”可现在黄牛一搅和,这份实在劲儿都快被500块的排队号淹没了。 其实最该反思的,是咱们自己。为了发个朋友圈排两小时队,值吗?花500块买张号,吃的是饭还是虚荣心?商家该想想,怎么把短期流量变成长期口碑;咱们也得问问,到底是被美食吸引,还是被“网红”俩字牵着走? 最后想问问大家:要是你遇到黄牛卖号,会花500块买吗?还是掉头去找下一家?或者你觉得,怎么才能让“炒八掺”们既保住烟火气,又不被流量反噬?来评论区聊聊,说不定你的主意,能让更多小店守住那份实在劲儿! (事件来源:江北融媒)
做生意,还是佩服潮汕人“后生仔”,我就买了20元牛肉,他主动问我要不要油腌,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