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张亚中不受台湾人喜欢?邱毅一语道破了其中缘由。邱毅说,如果一个人在台湾,把话的很清楚,很明白,这样并不会受到别人的喜欢。反而是那些话说的“不清不楚”的人,才容易被别人接纳。这里说的“不清不楚”指的就是两岸关系。 邱毅的分析确实点出了张亚中在台湾政治舞台上的尴尬处境。张亚中之所以不受部分台湾民众欢迎,核心在于他对两岸关系的论述过于直白,这在当前台湾社会“能模糊就不说清”的政治氛围中显得格格不入。 台湾大部分民众对直接谈论统一或“一国两制”有本能的反感,更倾向于回避明确的两岸定位,而张亚中却反复强调“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原则和追求统一,这种毫不遮掩的立场让他失去了那些希望维持现状的中间选民。 张亚中在国民党内一度受到关注,主要是因为他敢于挑战党内长期存在的模糊空间。他在党主席选举中准确阐释“九二共识”内涵,指出其不仅包含“一中各表”,更关键的是追求统一的目标,这与其他候选人含糊其辞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但这种直率也让他付出了代价。在2021年国民党主席选举中,他虽然一度引发讨论热潮,但最终支持率仅有10%左右,部分原因就是他的明确论述让不少希望维持现状的台湾民众感到不安。 张亚中提出的《创造两岸和平备忘录》充分体现了他对两岸关系的理想化设想。这份文件主张两岸在“治权平等”的基础上互动,强调和平价值高于统一,并建议两岸可以与其他国家建立正式关系。 这种观点被批评者认为实质是变相的“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甚至被统派人士黄智贤指责为以和平为幌子的“和平独立”。正是这种既不被大陆接受又让台湾独派反对的中间路线,使张亚中陷入了左右不讨好的困境。 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真实态度从民调数据中可见一斑。最新调查显示,高达88%的台湾民众认为两岸有必要维持沟通管道,46%的人希望加强经贸关系,但同时对“一国两制”的接受度极低。 这种既希望和平交流又抗拒明确统一路径的矛盾心理,使得张亚中这类直接谈统一愿景的政治人物难以获得广泛支持。 更重要的是,有53.7%的民众认为两岸可能开战,但近70%的人不愿意自己或家人上战场,这种“惧战”心态让民众更倾向于维持现状而非讨论终极统一。 国民党内部生态也是张亚中受挫的重要因素。国民党内存在深厚的“酱缸文化”,派系政治和利益交换往往比理念更重要。四年前张亚中差点获胜,但当时因傅崐萁带领地方派系转向支持朱立伦,加上洪秀柱等人的临时倒戈,导致他最终落败。 今年党主席选举中,郑丽文和罗智强等新面孔的出现进一步分流了他的选票,显示国民党内部更倾向于选择能够灵活应对两岸议题的候选人,而非坚持理想化路线的张亚中。 从更深层看,张亚中的困境反映了台湾社会在身份认同上的矛盾。台湾《联合报》的民调显示,不满赖清德处理两岸关系的比例高达63%,但民众同时也不愿意接受统一的方案。 这种既不满民进党的对抗路线又不认同统一前景的复杂心态,使得张亚中这类明确主张两岸同属一中的政治人物难以拓展支持基础。就连邱毅也感叹,张亚中“太正直”,而台湾政治环境却偏好“阴暗潮湿”的模糊空间。 张亚中的案例揭示了台湾政治人物在两岸议题上面临的艰难平衡。过度明确的统派立场会失去中间选民,而过于模糊的立场又可能被深蓝支持者抛弃。 或许正如邱毅所言,在当前的台湾政治生态中,把话说的“不清不楚”反而比“太明白”更容易被接受,这不仅是张亚中的个人悲剧,也是台湾社会在两岸关系上集体逃避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