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湖北黄冈,一女子吃了一段时间的降压药后,觉得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就擅

九鼎观世道 2025-10-18 14:24:56

10月15日湖北黄冈,一女子吃了一段时间的降压药后,觉得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就擅自将降压药掰开吃,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女子就两眼发黑、四肢无力倒在地上,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家人或朋友:一吃药,病情缓解了,就开始自己做主减量、停药,甚至随意掰药片?在很多中国家庭里,“药三分毒,能少吃就少吃”几乎成了共识。 但你知道吗,这种看似“精明”的做法,其实暗藏极大的健康风险。最近湖北黄冈一位女士因为掰开降压药服用,差点把命搭进去的真实经历,值得每一个人警醒。 一个清晨。42岁的周女士像往常一样起床做饭,她患有高血压,医生给她开了一种叫“控释片”的降压药。自从按时服药后,头晕心慌的毛病消失了,血压监测也始终合格。 她心里想着,既然身体恢复了,药物说不定可以少吃点。于是,她把药片掰成了两半,想着这样既能省点药,还能减少身体负担。 可就在服下半片药不到半小时,周女士突然觉得眼前一黑,耳朵嗡嗡作响,浑身无力。她还没来得及反应,整个人就倒在了厨房地上。 幸好丈夫在家,第一时间把她送到医院急诊室。医生测血压时,发现她的收缩压只有80mmHg,属于急性低血压。如果再晚一步,严重的脑供血不足、甚至生命危险都有可能发生。 医生追问后才发现,问题就出在那粒被掰开的药片。控释片,顾名思义,是通过特殊包膜让药物成分在体内缓慢、均匀地释放。这样一来,血压就能24小时平稳控制。 可一旦把药片掰开,包膜结构被破坏,药物会在短时间内被迅速释放到血液里,相当于一次性吃了整片甚至超量的剂量,自然导致血压骤降。这下省药没省成,反而让身体经历了危险的过山车。 其实,像周女士这样“自作主张”掰药、减药的人并不少。许多人一旦症状缓解,就觉得药可以减量、甚至停掉。 还有人觉得药片太大难咽,直接掰开,或者用牛奶、茶水送服,完全忽视了药物说明书和医生叮嘱。 殊不知,有些药表面没有刻痕,就是不能掰开吃的信号。像控释片、缓释片、肠溶片等,这类药物都依赖特殊的包衣结构来实现预定效果,一掰就坏事。 医生在病房里解释得很直白:慢性病治疗不是“见好就收”,而是“长期维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哪怕症状暂时消失,基础病变还在,药物维持治疗不可随意更改。就像水坝维护,水面平静不代表可以拆坝,否则迟早会出事。 而且还有不少年轻人比长辈更“大胆”。有调查显示,25-35岁的高血压患者中,近一半都曾因为觉得自己年轻扛得住而擅自停药、减药。 殊不知,年轻人的血管弹性虽然好,但药物使用不当,一旦出现血压剧烈波动,反而更容易引发危险,比如血管破裂、心脑血管意外等。 其实,判断药片能不能掰开,有个简单的办法:看看表面有没有刻痕。带刻痕的药物,通常是允许分服的,比如部分美托洛尔缓释片。 而像硝苯地平控释片那样表面光滑无刻痕的,必须整片吞服。而且药物只能用温开水送服,牛奶、茶水、甚至果汁都可能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周女士的教训其实是许多家庭的缩影。我们总以为自己能“灵活应对”,却忘了医学是无数案例和科学试验积累的结果。 药品说明书和医生叮嘱,是最可靠的用药指南。真正的健康智慧,永远不是“自己折腾”,而是尊重专业、按规定用药。 你们怎么看呢? 信源:中国新闻周刊——女子将降压药掰开服用后瘫倒 医生:缓慢释放药物会在短期大量释放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