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武则天,多数人会想到她是中国首位女皇帝,也会提及她年过七旬召幸男宠的事,不少人将这解读为老年放纵。但细究她的政治生涯就会发现,这位精明的政治家从无无意义的举动 —— 男宠于她而言,不只是情感伴侣,更是挑战传统、制衡朝局的关键棋子。 一、纳男宠:向传统宣战的权力宣言 在男性主导的皇权体系里,武则天称帝本就无先例可循,而她偏要在 “权力象征” 上打破性别垄断。男性皇帝能有三宫六院,她便以 “纳男宠” 宣示:女性皇帝也该享有同等特权。 当时社会对女性称帝非议不断,武则天却用实际行动回应 —— 她专门设立控鹤监(后改奉震府),让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管理,这套机构俨然对应男性皇帝的 “后宫体系”。她要向朝野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女皇与男皇在所有方面都是平等的。这种举动在今天看有 “女权意识”,在当时却是挑战整个社会传统的惊世之举,每一步都在强化 “女皇权威” 的合法性。 二、用男宠:制衡李武势力的关键砝码 武则天晚年最头疼的是继承人问题 —— 传儿子李显(李唐)还是传侄子武三思(武周),决定着王朝走向与自己的身后名。而张易之、张昌宗这类男宠,恰好成了她平衡各方的 “第三方势力”。 二张兄弟能得宠,绝非只因 “侍寝有方”,更因他们无深厚家族背景,完全依附武则天。武则天既要防武氏一族太强威胁李显,又要防李唐势力反扑连累武家,启用二张正好能填补空白:他们可执行女皇意志,又不会形成独立权力中心,还能在她病重时充当 “内外沟通通道”—— 彼时连李显、太平公主都难见她,二张的存在让她牢牢掌控信息与局势。 三、选男宠:精算权力风险的深层考量 武则天选男宠的标准很明确:有才无势。薛怀义本是街头小贩,二张虽出身官宦却非豪门大族,这种选择藏着她对权力的精准把控 —— 若男宠来自世家,必然会借宠扩张家族势力,形成新外戚集团威胁皇权;而无根基的男宠,只能彻底依附她,永远成不了 “心腹之患”。 即便给男宠封官,她也只给虚衔:薛怀义封梁国公、二张任高官,却从不让他们触碰核心权力。一旦男宠越界,她也绝不手软,薛怀义最终被暗杀,就是她对 “棋子失控” 的果断清理。 可她千算万算,还是没避开男宠政治的弊端。晚年二张仗宠结党、干预朝政,激起朝野公愤,竟让原本对立的李唐、武周势力,因 “反对二张” 联手。最终张柬之等人以 “诛二张” 为由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她的政治生涯也随二张的覆灭走向终点。 退位后的武则天迅速萎靡,不到一年便病逝,临终前还下令去帝号,以李唐皇后身份与李治合葬。回望她纳男宠的举动,表面是 “老年放纵”,实则是男性皇权体系下的无奈与智慧 —— 她用这种 “非常规手段” 维护统治,却也因这手段加速了垮台,留下一段充满争议的历史。 大家觉得,武则天用男宠制衡朝局,是 “高明权谋” 还是 “饮鸩止渴”?若没有二张乱政,她的统治会不会更长久?
有一次,40岁李世民传召11岁的徐惠侍寝。可是,她却姗姗来迟。李世民质问
【76评论】【10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