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防部报告称,在切尔尼戈夫东北133公里的库兹明斯克(距俄乌边境18公里)

史鉴奇谈 2025-10-20 11:08:20

俄罗斯国防部报告称,在切尔尼戈夫东北133公里的库兹明斯克(距俄乌边境18公里)附近进行的侦察行动中,一架俄军无人侦察机发现了乌克兰武装部队的海马斯火箭炮发射阵地。   坐标数据里不仅标清了海马斯的具体位置,还附带了周边的地形特征,比如旁边停着的全地形车和士兵活动的掩体痕迹。   指挥部的参谋人员核对坐标参数后,立刻向就近部署的伊斯坎德尔导弹部队下达攻击指令。这支导弹部队早就处于待命状态,发射车停在隐蔽的反雷达伪装网下,接到命令的瞬间就启动了发射程序。   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发射车迅速调整发射角度。液压装置把导弹竖起,制导系统完成最后的目标锁定,紧接着一枚导弹拖着橘红色尾焰直冲天际,飞行轨迹在雷达屏幕上划出一道精准的弧线。   短短几分钟后,导弹精准砸在海马斯火箭炮发射阵地中央。剧烈的爆炸声震碎了周围的树木,硝烟瞬间吞没了整个区域,乌军士兵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就被爆炸冲击波掀翻。   现场硝烟散去后,俄军地面侦察小组抵近评估战果。他们传回的画面显示,那辆海马斯多管火箭炮已经被炸得面目全非,发射管扭曲变形,车身燃起的余火还在冒着黑烟。   旁边2辆全地形车也被爆炸波及,轮胎和车身部件散落一地,其中一辆还在持续燃烧。乌军搭建的土木结构乘员掩体直接塌成了土堆,里面的作战物资和装备残骸混在一起,15名操作火箭炮的乌军士兵当场丧命。   这已经是俄军近期在切尔尼戈夫州第二次端掉海马斯阵地。就在半个月前,俄军同样通过无人机侦察锁定目标,用炮火摧毁了1辆乌军的海马斯火箭炮,两次打击形成了连续的战术压制。   要知道海马斯可是乌军手里的“远程突击利器”。美国援助的这批装备凭着射程远、机动快的特点,之前多次偷袭俄罗斯本土边境城镇和军事设施,给俄方造成过不少麻烦。   乌军原本想靠少量海马斯搞“打了就跑”的袭扰战术,每次发射完火箭弹就立刻转移阵地。   但俄军这次能精准锁定,靠的是无人机侦察体系的24小时密集覆盖,让乌军的转移时间被压缩到了极致。   而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本身就是对付这种高价值目标的“专业选手”。它的射程能覆盖整个切尔尼戈夫州,命中精度可以控制在10米以内,从发射到命中的“时间差”极短,乌军根本来不及启动转移程序。   这次双重打击直接让乌军在切尔尼戈夫方向的远程打击能力折损大半。乌军前线指挥官在内部通讯里抱怨,现在想藏住海马斯越来越难,俄军的无人机像“苍蝇”一样甩不掉,导弹更是来得猝不及防。   对俄罗斯来说,这两波摧毁行动最大的意义是削弱了乌军攻击本土的能力。就在上个月,乌军还用过海马斯袭击俄罗斯布良斯克州的民用设施,造成当地居民伤亡和房屋损毁,现在这种威胁明显降低了。   更关键的是,俄军通过这次行动验证了“侦察-指挥-打击”的闭环战术。从无人机发现目标到导弹命中,整个流程没超过15分钟,这种“发现即摧毁”的节奏,让乌军的重武器部署越来越被动。   美国和西方盟友给乌克兰的海马斯援助本就断断续续,目前乌军手里能正常运作的数量已经不多。这次一下子损失两辆,对他们的远程火力配置是不小的打击,后续想再组织起有效的边境袭扰,难度会更大。   有乌克兰军方消息人士透露,现在前线部队用海马斯都得轮换着藏,今天在树林里,明天换玉米地,生怕被俄军无人机盯上。但切尔尼戈夫州的地形就那么大,俄军的侦察网又越织越密,想彻底藏住几乎不可能。   俄罗斯国防部这次披露战报,不光是展示一次战场胜利,更像是在释放信号。俄军已经把边境区域的防控网织得更密,乌军想靠少数先进装备突破防线,现在得先过了无人机和导弹的“组合拳”这一关。   而对那些还在操作海马斯的乌军士兵来说,往后每次架设火箭炮,恐怕都得先抬头看看天上有没有俄军的“眼睛”在盯着。毕竟俄军这套“无人机找目标、导弹敲钉子”的战术,已经在战场上证明了它的威力。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