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刚加管制,土耳其就卡住投资,德国转头翻旧账,中国则悄悄将镓和石墨的出口审批从“年审”变成“笔笔查”,这轮博弈没人打明牌,可每一步都踩在对方命门上。 全球现在的供应链暗战打得越来越隐蔽,没人扯着嗓子喊口号,可每一步都往对方最疼的地方踩,荷兰先动的手,说是为了安全,把能造先进芯片的关键设备出口管得更严了。 以前有些设备还能相对顺畅地卖到欧盟以外,现在不行了,得向荷兰政府申请许可,一笔一笔审,明着没说针对谁,可圈子里都清楚,这是跟着美国的步调走,想卡住高端芯片制造的设备口子。 有意思的是,荷兰特意强调审批权在自己手里,不是听美国的,既帮着盟友做事,又想保住自己在半导体设备领域的主导地位,算盘打得挺精。 荷兰这边刚把设备的口子收紧,土耳其那边就跟着动了心思,原本不少外资想在土耳其投钱搞矿产和储能项目,结果土耳其突然暂停了相关项目的申请,转头把资源都投到自己造电池上,表面说市场太热、电网扛不住,实际是看准了机会要掌权。 现在全球都在找新能源材料的替代货源,土耳其手里有锂、石墨这些宝贝,不想只当原料出口国,想自己搞制造、定规矩。 连欧洲一家半导体公司想在当地建晶圆厂,刚开工就被以敏感为由叫停了,说白了就是要拿项目换话语权,不能让外资白白占便宜。 德国的操作更显矛盾,一边忙着跟加拿大签协议,说要减少对关键原材料的依赖,一边又掏出补贴,拉着中国企业合资建厂,借着欧盟的新规,德国翻起了旧账,以前点头同意的中资收购案,现在突然说要重新审查,连股权拆分都提出来了。 可转头又让巴斯夫这类大企业把技术配方拿到中国实验室共享,催着中法合资的精炼厂赶紧投产,嘴上喊着供应链自主,身体却很诚实,知道自己缺的稀土精炼、电池材料大多得靠中国,真脱钩了制造业成本得涨上天。 几个国家轮番出手后,中国没发声明也没指责谁,只是悄悄调整了个政策,把镓和石墨的出口审批从一年审一次,改成了一笔一笔过,这俩东西看着普通,却是造半导体和新能源电池的核心材料,全球大部分供应都得靠中国。 以前年审只要合规基本能过,现在每笔都得审,流程慢不说,还得说清谁用、用来干嘛,这招比直接禁运高明多了,不激化矛盾,却让下游工厂没法安心备货,不知道哪笔单子会被卡。 那些依赖中国材料的海外工厂,要么等着断供,要么就得接受更高的成本,主动权一下就转到中国手里了。 这场博弈根本不是什么安全问题,本质是抢产业链的话语权,荷兰握着设备,中国握着材料,土耳其握着矿产,德国夹在中间想两边讨好。 没有谁真敢直接撕破脸,都用审批、政策调整这种软刀子,既留了余地,又能精准打击,大家都明白,现在的产业不是单打独斗,设备离了材料造不出成品,材料离了制造也卖不上价,谁能卡住对方的供应,谁就有说话的底气。 这些动作看着离普通人远,其实早晚会传到咱们身上,设备受限、材料涨价,最后都会加到手机、汽车这些消费品的成本里。 而且各国都在搞“自己人优先”,供应链变得越来越零碎,以后想买个性价比高的产品可能都没那么容易,更关键的是,这场暗战没有赢家,你卡我的设备,我就卡你的材料,最后大家都得花更多钱搞替代,反而拖慢了技术进步。 这不是谁强谁弱的比拼,是产业链上的各方都想把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荷兰不想失去设备垄断的地位,土耳其想从原料国升级成制造国,德国想既要安全又要便宜,中国则是用材料反制技术限制,没有谁在打明牌,都是靠着政策调整悄悄布局,等着对方先让步。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这些国家的暗战,最后会让手机汽车这些日常用品涨价吗?
一位在华印度人参观中国广交会的印度馆,结果发现馆里展出的只是一些不同重量的锤子!
【2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