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报道,杨振宁自己讲述的“长寿秘诀”里,最大的一个因素是基因。他的原话是:“我们杨家传统,都有糖尿病的问题,我的祖父就是糖尿病过去的,我的父亲跟我的叔叔,他们晚年都受到这个糖尿病的痛苦。他们最后过去(死),都和糖尿病多多少少有关系。但是幸运的是,我的母亲带来了好的基因,所以我的兄弟姐妹几个人,都没有糖尿病。所以,我想,这个基因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10 月 18 日,杨振宁先生逝世的消息刷遍全网,网友们在缅怀这位物理学家时,总忍不住想起杨振宁说他的母亲带给了他好基因。杨振宁到了晚年,90 多岁的他还能在清华园书房里,清晰地和学生推导量子物理公式。 这份生命力,和他 103 岁的长寿,背后从没有什么 “神奇养生法”,只有最朴素的坚持。 有人曾问杨先生 “为什么能活这么久”,他笑着提到家族遗传,杨家有糖尿病史,祖父、父亲晚年都受其苦,他因母亲的好基因侥幸避开。 但紧接着补了句:“基因只是敲门砖,日子要自己管才长久。” 这句话里藏着他的生活日常,从不用昂贵保健品,三餐全是普通家常菜,却有套 “较真” 的吃法。 他坚持 “充电式” 进食,不是一日三餐吃饱就完,而是每隔两三个小时吃点东西,把每天 2200 大卡的热量拆成细流,避免血糖波动。 家里的餐桌从没有山珍海味,一碗米饭、一碟青菜、少量瘦肉就是标配,吃饭时他总细嚼慢咽,连夹菜都不急,像在验证物理定理般专注。“吃不是图痛快,是给身体‘供能’”,这是他常跟家人说的话。 75 岁那年,杨先生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很多人觉得 “这么大年纪,以后只能静养了”,可他偏不。术后康复期,医生说 “每天散步半小时”,他就雷打不动按时出门,风雨无阻。 医生叮嘱 “少盐少糖”,他连家里的酱油都换成低盐款,从不含糊。有人劝他 “别这么严格”,他却认真回应:“身体像仪器,坏了修过,更得好好保养。” 比起饮食和运动,更 “养人” 的是他的精神状态。晚年住在清华园 “归根居”,他每天的日程比年轻人还规律:早上 8 点到书房,先看最新的物理期刊,再回复学生的邮件,下午就批改研究报告。 有次学生送论文过去,见他戴着老花镜,手里捏着笔,在纸上写满公式,累了就站起来走两步,嘴里还念叨着 “这个推导再改改”。他总说 “思考让人年轻”,这份对学术的热情,成了最好的 “精神滋养”。 八十多岁时,杨振宁还爱在清华园里骑自行车,专挑下坡路感受风拂过的快感。 这种不勉强自己、却能长久坚持的运动习惯,成了健康的重要基石 ,即便年过百岁,他的身体依旧保持着难得的灵活,没被岁月困住手脚。 杨振宁与伴侣的缘分早在 1995 年便已悄然埋下伏笔,那一年,命运悄然地为他们牵起了红线。 这个时候他们在汕头大学,翁帆负责接待杨振宁夫妇,多年后的 2004 年重逢,82 岁的他与 28 岁的她决定携手,这场年龄与身份差距悬殊的婚姻,当即掀起了不小的舆论风暴。 这份长寿,既有情感的滋养,也藏着生活的智慧。要不要我结合更多公开信息,整理一份关于他 “长寿密码” 的解读清单?涵盖心态、运动与情感等多个维度,方便更全面地了解背后的逻辑。 他从不在意 “长寿明星” 的标签,反而常说 “健康活着,能做喜欢的事,才最重要”。没有特殊养生,没有保健品加持,只靠规律饮食、严谨护心、持续思考,把 103 年的人生,过成了一场关于 “理性与热爱” 的示范。 到现在,杨振宁先生虽然已经离开了,但他留下的不只是 “杨振宁方程”,更有对生命的启示,真正的长寿,从不是靠运气,而是用认真的态度,把每一天都过得有价值。 就像网友说的:“他把一生献给了物理,也把生活过成了自己的:“理想模型”,简单、严谨,却充满力量。” 对此你怎么看? 信息来源:潇湘晨报·晨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