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的科技博弈仍在升级烈度与广度,随着精准打击与系统性反制的你来我往,双方在芯片、稀土、软件、关税等领域的一系列交锋里,各有胜场。 当全球排名前二的经济体“互卡脖子”遏制对方发展,“打铁还要自身硬”就成了关键。在这场持久的科技攻防战里,以上海、深圳、北京领衔的中国重点城市,正在展现担当,作为最强点,引领相关科技资源的整合、梳理与深研,在国家最需要突破的复杂创新领域打开局面。 为什么是上海、深圳成为技术突围的尖兵? 面对技术封锁,上海和深圳的产业积淀彰显价值,两座分别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领头羊”城市与北京一道,以差异化优势,携三大都市圈的科研底蕴,既有“单点突破”的锐利,也有“体系推进”的厚重。 深圳以具有爆发力的创新生态闻名。2024年,深圳的全社会研发强度为6.46%,远高于全国均值3.59%。其中,企业研发占比高达93.3%,华为、比亚迪、腾讯等头部民企都以持续的大手笔研发投入闻名。 由其创新生态孕育的新凯来,正是我国半导体设备突围的重要支撑。 今年3月,新凯来在SEMICON展会上一次性发布5款核心工艺设备,涵盖外延沉积、原子层沉积等关键环节,其中的ALD设备技术参数已接近国际领先水平,有力挑战ASM、TEL的垄断地位。 7个月后,新凯来再放大招,旗下90GHz超高速示波器将国产设备性能提升500%,跃居全球第二,其40亿样点的存储深度达到业界基准的2倍,并已在相关科研单位实现应用。其子公司启云方科技同期实现了EDA软件方面的突破。 作为全国首个微电子产业枢纽,上海2024年的集成电路产值突破3000亿元,占全国四分之一份额,其中制造环节同比增长20.8%。其拥有的体系优势在2025年继续释放,上半年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速达11.7%,人工智能制造业同比增长12.3%,三大先导产业的整体增速远超全市工业均值。 上海聚集了全国40%的IC人才,并构建起从张江科学城的芯片设计,到临港新片区的制造封装,再到松江、嘉定的设备材料配套的“一体两翼”格局,能够承接国家重大项目,在7nm以下先进制程、EDA/IP核心技术等“硬骨头”领域持续攻关,并与深圳的单点突破形成很好的互补。 深圳和上海作为科创强点的共同之处在于,两座城市都有极强的市场敏锐度与战略执行力。深圳的民企总能快速发现并直击产业痛点,上海的国资平台擅长整合资源,啃下长期攻关项目。 协同优势,强点引领下的全国技术拼图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的传统,擅长将国家战略意志与市场创新动能更紧密地结合。新型举国体制把上海、深圳、北京的强点突破转为了体系优势,有实力代表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征战的诸多中国城市,在产业链、创新链上都有着自己的关键角色与定位。 顶级设计为科技突破提供了坚实保障。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明确的新型举国体制,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整合资源,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重大项目。 其他城市在各个细分赛道上同样有着优异表现和突出特色。 合肥的科大国盾为上海的量子通信产业提供了核心部件,武汉的光电子产业集群为深圳的半导体检测设备供应高精度光学元件,专注航空发动机与航空材料研发的西安助力大飞机项目突破瓶颈。 最典型的范例是,在半导体领域,深圳新凯来、上海中芯国际、合肥长鑫形成了技术闭环,国产芯片的自给率稳步提升。 当北京、上海、深圳扛下了最重的担子,其他城市也在积极贡献各自的力量。 期间也有问题浮现。 如何发力原始创新,并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 如何将海量资金,精准投向充满不确定性的技术深水区? 当北京受制于首都功能和政策敏感性,上海在最适合的时候站出来,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通过大笔的真金白银投入与灵活的动态培育机制,勾画出清晰的技术攻坚路线图。 科技突围注定漫长而艰辛,逐渐掌握竞争节奏的中国,不仅要实现相关技术指标的超越,更要完成对产业话语权的重塑。 以新型举国体制为后盾,由北京、上海、深圳等重点城市做“尖兵”,以全产业链协同为支撑,中国必将在科技围堵中,开辟出一条自主发展的新路。
上海朋友逛完深圳临别时的一番话,着实让我愣了下。他说深圳虽跻身一线,景观美,
【95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