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讲了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 资料图文/陈治刚(识局智库创始人兼首席战略专家)
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了2025年前三季度的运行经济数据。前三季度5.2%的GDP增速、创历史同期新高的进出口规模、稳步回升的核心CPI,无一不彰显着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底蕴。然而,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25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中,那句“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有基础有支撑,但也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表述,却很耐人寻味(答记者问全文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阅)。
浅见以为,这绝非刻意的谦虚,而是难得的清醒!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中国经济所处态势的一次理性研判——我们正航行在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最为关键,也最为吃力的航段。
01 韧性的三重支柱:超出数字的结构性优化表面的增速背后,是中国经济肌体正在发生的深刻重塑。其韧性体现在三个层面,这构成了“有基础有支撑”的坚实底座。首先,是增长动能的“深层转换”。
一个关键数据是,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5.9%和16.7%。这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引擎正在从传统的房地产、基础建材等,悄然转向更为先进、更具科技含量的领域。与此同时,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3.5%,表明内需“主引擎”的地位愈发稳固。核心CPI连续5个月扩大至9月份的1.0%,犹如一束微光,穿透了总需求不足的迷雾,印证了扩内需政策的初步成效。其次,是能源与产业体系的“绿色革命”。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同比提高约1.7个百分点,与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9.7%、14.0%等数据交相辉映。这并非孤立的产业现象,而是标志着以绿色低碳为方向的新质生产力正在系统性地重塑中国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竞争力,为长远发展注入了可持续的“绿色动能”。
再者,是应对外部冲击的“多维缓冲”。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寒流下,中国外贸展现出“强大韧性”,不仅总量创新高,更通过多元化市场和新动能(如“新三样”出口两位数增长)构建了抵御单边风险的防波堤。外汇储备稳定在3.3万亿美元以上,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宏观稳定器。
02 “艰苦努力”的深层意涵:转型阵痛与系统性挑战然而,三季度增速回落至4.8%,如同一记警钟,揭示了光鲜数据之下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艰苦努力”四个字,具体而微,至少意味着四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
第一,是与“逆全球化”潮流的突围战。 “个别国家滥施关税”等表述,点明了外部环境已从周期性的波动,演变为系统性的重构。过去依赖的全球贸易秩序正在瓦解,中国必须在一面顶住外部压力,一面重构新的国际合作与竞争规则中寻求发展,这需要极高的战略智慧和定力。
第二,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换挡阵痛”。 这是一个核心挑战。尽管工业机器人增长29.8%,人工智能产业如火如荼,但这些新兴产业的总量尚不足以完全对冲传统房地产链、地方债务等旧模式退潮带来的下行压力。这种“旧力已弱、新力未强”的换挡期,是任何经济体转型中最艰难、最需要耐心的阶段。
第三,是宏观政策与微观感受的“温差消弭战”。 3000亿元特别国债推动的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显著,相关品类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但政策的阳光如何更均匀地照耀到广大的、面临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身上,如何让宏观数据的回暖更切实地转化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是检验政策效能的“试金石”。
第四,是信心与预期的“修复持久战”。 沪深两市股票成交额同比增长106.8%,显示了资本市场的活跃。但资本市场的热度与实体经济的投资信心之间,仍存在传导时滞。修复历经波折的民营企业家和消费者预期,需要的不仅是政策,更是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03 破局之道:在动态平衡中向高质量“突围”在此背景下,实现全年目标并赢得长远未来,关键在于掌握好三组精妙的“平衡术”。一是短期逆周期调节与中长期结构性改革的平衡。 当前“两新”“两重”等扩内需政策正在发力,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4%即是明证。但政策的重点不应仅是托底增速,更应着眼于为深化改革开放清障铺路。例如,数字产品制造业增长9.7%的背后,亟需在数据产权、公平竞争等基础性制度上取得突破,才能真正释放数字经济红利。二是技术创新“顶天立地”与产业落地“铺天盖地”的平衡。
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已具备顶尖成果(创新指数跻身全球前十),但将实验室的“势能”转化为遍布产业的“动能”,需要更强大的“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能力。这要求科研机制、人才培养、金融支持的全链条协同改革。三是内部大循环“强体魄”与外部循环“促升级”的平衡。 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同时,外部环境越是严峻,越要通过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如自贸试验区探索)和打造“新三样”这样的外贸新优势,以开放倒逼改革、促进升级。
04 穿越峡口,向高质量发展挺进的新征程当下,中国经济,这片能经受“狂风骤雨”的汪洋大海,正在穿越一段必须依靠“艰苦努力”才能通过的峡口。前三季度的数据充分证明,其基本的航向、动力和结构是健康的。当下的增速放缓,是主动转型与外部压力共同作用下的必然阶段,其意义远大于数字本身。
真正的考验,不在于能否勉强维持某个增速目标,而在于能否在这场系统性重塑中,成功构建起以创新为主导、以内需为基座、以绿色为底色、以安全为屏障,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注定不会平坦,但它也是中国经济迈向更成熟、更可持续未来的唯一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