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偷袭授时中心失败! 就在前两天,国家安全部披露了一起让人揪心的网络攻击案件——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对我国国家授时中心发起了长达两年多的秘密攻击。 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数字偷袭,直指“北京时间”背后的核心支撑系统,若不是国家安全机关及时出手,后果不堪设想。 事情要从2022年3月说起。 当时NSA盯上了某境外品牌手机的短信服务漏洞,没有通过所谓“钓鱼短信”,而是直接利用这个漏洞,悄悄控制了国家授时中心多名工作人员的手机。 他们从这些手机里窃取了大量敏感信息,甚至包括能辅助攻击的工作相关数据。 到了2023年4月18日,美方又拿着之前窃取的凭证,开始入侵工作人员的办公计算机,为后续更大规模的攻击铺路。 真正的高烈度攻击从2023年8月持续到2024年6月。 这期间,NSA部署了3款特种网攻武器:前哨控守类的“eHome_0cx”、负责隧道搭建的“Back_eleven”,还有一款数据窃取类武器“New_Dsz_Implant”——后来证实,这款武器和NSA著名的“DanderSpritz”(怒火喷射)武器有着高度同源性,都是用来深入渗透目标网络的“利器”。 美方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突破国家授时中心的内部网络,甚至想进一步渗透到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 要知道,国家授时中心承担着“北京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任务,咱们日常生活里的通信、交通,还有工业生产、航天任务,都离不开它提供的高精度时间服务。 一旦这里被突破,很可能引发网络通信故障、电力供应中断等严重问题,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 其实熟悉网络安全动态的人都知道,这不是NSA第一次对中国民用关键设施下手。 之前西北工业大学遭受的网络攻击,调查报告就明确指向NSA;武汉地震监测中心也曾遭遇类似袭扰,初步证据同样把矛头对准了美国。 可讽刺的是,美方一边在暗地里对中国发起攻击,一边还在国际上动辄拿“网络安全”说事,甚至无凭无据指责其他国家,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早就暴露了其所谓“维护网络安全”的虚伪本质。 好在国家安全机关敏锐地察觉到了异常,从发现攻击痕迹开始,就展开了缜密调查。 技术团队一步步固定证据,摸清了美方的攻击路径——他们是通过美国本土、欧洲等地的虚拟专用服务器做跳板,试图隐匿踪迹。 最终,在掌握完整证据链后,安全机关果断出手,成功斩断了攻击链路,牢牢守住了“北京时间”的安全,也护住了背后千万行业的稳定运行。 现在我们每天看到手机上跳动的“北京时间”,或许很难想象,这简单的数字背后,曾有过一场关乎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安全的攻防战。 国家授时中心这样的机构,看似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却实实在在是国家安全的“隐形屏障”。 这次事件也再次提醒我们,网络空间从来不是法外之地,尤其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 那么你觉得,面对这类针对关键设施的网络威胁,我们还能从哪些方面加强防护?是进一步提升民用设备的安全性能,还是加强关键行业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美国偷袭授时中心失败! 就在前两天,国家安全部披露了一起让人揪心的网络攻击案件—
洛风阐社会
2025-10-22 10:54: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