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格力赚了224亿,结果董明珠一声咬定,这钱五年内不分红,统统砸进机床研发。这事儿,股东们气得差点把桌拍碎,谁都担心这224亿进了实验室就是如泥牛入海,花得干脆又漂得彻底。 这股火气很快烧到了股市上,4月26日一开盘,格力的股票直接跳空低开近10个点,盘中好几次都快跌停了,收盘时跌了快9个点,一天成交171亿,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连带着整个家电板块都被拖下水,飞科电器直接跌停,老板电器那些同行也跟着跌了3个点以上。 中小股东在股吧里骂声一片,有人翻出旧账说,前两年格力分红多慷慨,2016年光现金红包就发了108亿,怎么赚得更多了反而一分不给。 深交所当天就发了关注函,逼着格力说清楚,手里明明握着996亿现金,光不受限制的银行存款就有591亿,又不是没钱分,为啥突然断了分红?这一问更把董明珠推到了风口浪尖。 可她在后来的股东大会上半点没松口,她在会上直言,自己其实比谁都盼着分红,毕竟年薪两百多万的她,单分红就能拿几千万,但现在必须把钱留下来,才能让格力真正变强。 “就算项目最后失败了,也影响不了股民的根本收益,更砸不垮格力。”她这话当时没人信,不少人觉得这就是画大饼,机床这行当水太深,连老牌子机床厂都啃不动,格力一个做空调的凑什么热闹。 没人知道,董明珠盯着机床早不是一天两天了,2017年那会,别说全国,就连制造业发达的江苏,高端数控磨齿机床都基本靠进口,国内工厂想买台靠谱的高端机床,不仅要花大价钱,还得看国外厂商的脸色,交货期能拖半年以上。 格力自己做空调,生产线里的高端加工设备也依赖进口,一旦遇到技术封锁,整个生产链都得停摆。她早就憋着股劲,想让格力从“用设备的”变成“造设备的”。 这想法其实藏在格力的基因里,往前数几年,2011年格力花在研发上的钱就超过30亿,2012、2013年连续两年超40亿,在空调领域硬生生啃下了1赫兹低频控制这样的硬骨头。 董明珠一直说,制造业的根在创新,互联网再火也替代不了实打实的技术,2017年国家正提“腾笼换鸟”,鼓励制造业升级,她觉得这正是格力跨界的好时候,与其把钱分给股东落个短期痛快,不如砸进研发,给格力造个“铁饭碗”。 当时没人把这话当真,有券商分析说,格力是高股息蓝筹股的代表,机构和长期资金都是冲着分红来的,突然变卦只会让筹码松动。还有人算过账,格力智能装备当时在总营收里占比才1.43%,连零头都不到,想靠这点家底撬动高端机床市场,简直是天方夜谭。 甚至有小股东调侃,董明珠这是把股东的钱当“试验田”,成败都是她的名声,亏的是股民的真金白银。 董明珠没跟市场掰扯,只是闷头砸钱建实验室、挖人才,她给研发团队立了规矩,要么不做,要做就做能比肩国际水平的高端货,比如最难啃的五轴机床。这种机床能加工新能源汽车的大型一体化压铸件,精度要求高到头发丝的几分之一,当时全球也就少数几家企业能造。 格力的工程师们熬了无数个通宵,光是解决主轴振动的问题,就报废了上百个试验件。 慢慢的,市场开始看到动静,2024年7月,格力举行了首批机床设备发运仪式,这批搭载自主核心技术的设备,直接送到了汽车零部件龙头广东鸿图的车间里。要知道广东鸿图服务的都是全球顶尖车企,能拿下这个订单,说明格力机床的精度和效率已经过了市场的硬关。 紧接着,格力又和欧姆龙签了战略合作,把机床技术用到了轨道交通、光伏锂电这些更广阔的领域。 到2025年北京机床展上,格力彻底亮出了家底,那款“高速双五轴龙门加工中心”一亮相就惊艳了全场,采用一体式铸造龙门结构,比传统机床稳得多,而且靠直驱技术驱动,没有齿轮传动的损耗,快移速度能到120米每分钟,加速度堪比跑车起步。 更牛的是,这台机床还拿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这可是国际上对发明创新的顶级认可,等于给中国智造挣了脸。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总工程师李燕霞当时就说,格力这是打通了精密铸造和智能加工的链条,让国产五轴机床在汽车制造领域真正落地了。广东鸿图的技术负责人也承认,当初选格力的时候还有顾虑,没想到实际用下来,效率比进口机床还高,交货期还更短。 回头看2017年那场闹得沸沸扬扬的“不分红风波”,当初拍桌子的股东恐怕也没想到,董明珠咬着牙砸下去的224亿,真的砸出了个“国之重器”。 格力总工程师钟成堡后来在发布会上说,这十几年的坚守,不光解决了机床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更让格力从家电企业变成了能造高端装备的“智造巨头”。 现在再没人说那笔钱是“泥牛入海”了,那些当初骂骂咧咧的中小股东,看着格力机床产品卖到全球,股价也跟着稳步回升,反而开始庆幸董明珠当年的“固执”。毕竟短期的分红只是零花钱,真正能让企业站稳脚跟的,还是像这样拿在手里的核心技术,董明珠当年说的“让格力更强大”,终究不是一句空话。
2017年,格力赚了224亿,结果董明珠一声咬定,这钱五年内不分红,统统砸进机床
冷紫叶
2025-10-22 14:42:3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