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华大使馆的账号,发布了一条令人匪夷所思的内容: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表示,特

云海澄碧翠 2025-10-22 17:57:16

美国驻华大使馆的账号,发布了一条令人匪夷所思的内容: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表示,特朗普总统正在维护美国主权,并带领盟友们共同抵制中国的经济胁迫,他们不寻求与中国脱钩,但不会允许一个指令与控制型经济体,对美国发号施令! 现在这世道,关于谁在搞“经济胁迫”的吵嚷,早就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而是一场争夺话语权的比赛。 问题的核心是那些漂亮的政治说辞,跟全球经济的真实运转之间,裂开了一道巨大的“鸿沟”,到底谁是那个先动手的“人”? 有人喜欢把“胁迫”的帽子扣过来,可大家心里都清楚,是谁先打破了“牌桌”的规矩,事情要从2018年说起,美国那边率先抡起关税大棒,从最初的三百多亿美元商品,一路加码到几千亿的规模。 美方给出的理由,总是那么冠冕堂皇:“国家安全”,可这顶“帽子”太大了,连生产新能源、医疗设备的公司都被“罩”了进去,但结果呢? 中国企业买不到美国的芯片,海外的合作项目被迫中断,中国的反制就是:“你打我一拳,我才还你一脚”的对等反应。 这时候的中国,自己却在不断地把“门”开得更大,2023年放开汽车、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外资持股限制,2024年又主动给,包括美国农产品在内的一百多种进口商品降税。 这么一对比,到底谁在胁迫,谁在开放,行动已经给出了最直接的答案,美国后续的说辞,则更像是为了掩盖当初行为的政治表演,华盛顿热衷于拉拢盟友,想搞个统一战线,可现实呢? 嘴上跟着表态是一回事,身体却很诚实,2024年欧盟和中国的贸易额照样增长了6%,达到8500亿欧元,新能源汽车和光伏这些关键领域的合作反而更深了。 另一边东盟在2023年就超过了欧盟,成了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RCEP协定的红利在2024年进一步释放,泰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共建的产业园热火朝天。 大家都在用实际行动,选择能给自己带来发展机会的伙伴,最有意思的还是美国自家的企业,那边高喊着“去风险”,这边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忙着扩产,苹果公司在中国采购的零部件越来越多,微软和英特尔的投资也还在加码。 资本的逻辑最朴素,哪里有市场、有利润就去哪里,这种强大的经济引力,让那些想强行切割产业链的政治口号,显得特别苍白无力。 原本宣扬市场原则的美国,自己却出台了《芯片与科学法案》,用行政力量直接影响经济,还要求盟友排斥中国的5G设备。 这套操作完全违背了,他们自己所倡导的自由市场精神,“说一套做一套”,无非是发现自己订立的规则玩不转了,就干脆另起炉灶。 当全球经济已经深度融合,强行“脱钩”根本不现实,与其挥舞”大棒“、贴上标签,不如坐下来平等对话,看看大家到底需要什么。 中国进口美国的大豆和玉米,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赚钱,这本来就是互利共赢的好事,强权和伪善的说辞留不住伙伴,只有开放和共赢,才是这个时代真正得人心的道路。

0 阅读:1
云海澄碧翠

云海澄碧翠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