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盼着中美干一仗,印度人盼着中美干一仗,俄罗斯盼着中美干一仗,法国人盼着中美干一仗。这边,美国人希望菲律宾和中国干一仗,美国人希望越南和中国干一仗,美国人希望印度和中国干一仗,还想让日本跟中国打。但如果真打起来,这些“观战者”很可能会比其他人首先遭殃。 中美关系自2024年以来持续走低,贸易摩擦升级为战略对峙。2025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虽维持在6000亿美元左右,但芯片出口管制和南海巡航频次都创下新高。美国视中国为首要威胁,推动印太战略,日本和印度等国被卷入其中。北京则强调主权红线,军机绕台次数达历史峰值。全球供应链拉紧,企业库存积压,股市波动加剧。 这种紧张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济互依与安全疑虑的碰撞。各国借机调整布局,却忽略了连锁反应。譬如,日本防卫预算升至GDP的2%,采购战斧导弹400枚,表面增强威慑,实则加剧区域军备竞赛。印度加入四方机制,获F-16生产线,却仍从中国进口六成原料药。 俄罗斯深化能源合作,对华农产品出口增长42%,但在核谈中拉拢英法避险。法国推动欧洲防务一体化,海军独闯南海,盼借中美消耗获话语权。美国开放菲律宾9处基地,默许越南岛礁扩建,这些举动看似拉盟友,实则推波助澜。表面热闹,底下却是各国对风险的权衡,谁也不愿真成棋子。 日本在中美博弈中位置微妙。作为美国盟友,它一边强化安保条约,计划设联合指挥部,一边经济上离不开中国,2024年双边贸易达2926亿美元。东京盼中美冲突能摆脱战败国标签,修改国家安全战略直指中国为最大挑战。2025年,它推进自卫队准军事化,防卫支出逼近2%的红线。可这盘算风险不小。美国航母驻横须贺,既是保护也是监视,F-35升级全靠美方技术。 若中美开打,日本首当其冲,东海台海战火直烧本土,供应链断裂将重创汽车和电子产业。东京虽想借乱局成“正常国家”,但历史包袱和美日同盟的紧箍咒,让它难以脱身。现实中,日本领导人在2024年11月访华时,仍强调互利关系,显示出战略平衡的无奈。这样的两面下注,短期或稳住局面,长期却易陷被动。周边国家看在眼里,也在盘算自家出路,避免卷入大国漩涡。 印度野心不小,人口超14亿的经济体,总想在中美元首角逐中渔翁得利。它加入印太经济框架和四方对话,从美国拿到战机生产线,一边在边境对峙中国,一边签下500亿人民币基建协议。2025年,中印贸易额升至1350亿美元,中国供应印度制药和IT产业的六成要素。德里盼中美互耗,能填补亚洲权力真空,成为区域老大。可这想法忽略了双刃剑效应。美国握紧核心技术,边境议题上还炒作空战话题,印度两头押宝,易两头落空。中国合作虽多,但风险底线清晰,任何越界都可能断供。 2025年10月中印外长会晤,交换缓和协议,显示德里在权衡后选择务实。边境巡逻恢复,基建项目继续,这样的调整虽缓和一时,但印度制药业和IT依赖未减,贸易失衡加剧。若中美真冲突,印度出口曲线或逆转,全球市场波动将直击其新兴产业。德里需认清,左右逢源的把戏,在大国夹缝中难长久。 俄罗斯对中美潜在冲突的态度复杂。它不公开盼战,却在博鳌论坛表态,不会牺牲任何一方关系。俄乌冲突后,西方制裁压顶,2025年上半年对华大豆进口量增13%,能源和高科技合作深化,农产品出口涨42%。普京在瓦尔代论坛强调可靠伙伴而非盟友,核裁军谈判中拉英法入局,避免刺激中国。可莫斯科的算盘藏隐患。若中美开打,俄罗斯或被迫站队,支持中国入侵能力增强,但自身欧洲战场难脱身。 泄露文件显示,俄助华提升空海登陆技术,焦点在台湾关键岛屿。这虽短期获利,长期却易招美欧反噬,能源管道和农产品链条断裂将重创经济。2025年中俄投资协议增多,但历史摩擦提醒,所谓“无上限”伙伴难敌地缘压力。 法国代表欧洲国家,盼中美紧张能松动美国霸权,推动战略自主。马克龙2025年访华时,重申欧洲不能做附庸,海军独派舰闯南海,试探话语空间。欧盟防务一体化加速,2024年香格里拉对话上,法国强调平衡美中影响。可这期待忽略了北约框架的掣肘,美国资源若抽调亚太,欧洲防务缺口将放大。法国核威慑和安全仍依美,南海行动虽独立,实则呼应美方。 2025年欧盟中国战略对话中,布鲁塞尔核对贸易条款,显示对华合作未断,但对美依赖深。法国推动全球门户计划,基建输出亚洲,盼借中美消耗强化一体化。可现实中,欧洲经济对华出口依赖强,冲突若起,供应链中断将波及汽车和化工产业。马克龙呼吁亚欧新伙伴,保护规则秩序,但分歧凸显,德国等国更亲美。法国这样的自主追求,短期获空间,长期却需面对内部分裂和美中双重压力。欧洲若真独立,需更多共识,而非空谈。
不再装了,印度走到前台 刚刚,印度终于撕下“中立”面具,开始明着扶持塔利
【18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