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

如梦菲记 2025-10-23 09:51:07

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0年,印度为了把苹果的产线从中国抢过来,几乎把优惠政策堆成了山,减税、补贴、简化审批,那架势恨不得把红地毯铺到库克脚下。   苹果也确实动心了,毕竟印度有庞大的人口红利和市场潜力,于是一步步加码投资。   塔塔集团收购纬创工厂,富士康砸钱建电子元件厂,短短几年时间,产能从3500万部飙到7000万部,眼看着就要把印度打造成新的生产基地。   就在苹果以为可以踏实赚钱的时候,印度税务部门突然翻出了一本1961年的《所得税法》,他们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本土的税,得按全球营业额来算。   一张10亿美元的税单直接拍在桌上,这个数字刚好是当初拿到补贴的三倍多。   更离谱的是,印度还声称苹果全球营收里有22%是印度贡献的品牌溢价,可苹果自己的财报明明白白写着,印度市场销量只占全球10%,而且卖的多是便宜机型,这不是明摆着找理由要钱吗?   这套把戏印度早就玩得炉火纯青,2007年沃达丰做了笔跨国收购,当时印度税务部门不吭声,等交易完成好几年后突然跳出来说这笔交易涉及印度资产,要征收相当于26亿美元的税。   沃达丰告到最高法院赢了官司,印度直接修改法律说这只是“澄清条款”,而且要从1961年开始追溯,官司打了13年,税金连本带利涨到56亿美元,最后还是国际仲裁判印度违规才作罢。   三星的遭遇更能说明问题,2019年为了拿补贴,三星砸了20亿美元在诺伊达建了全球最大的手机厂。   2022年刚达标拿到4.8亿补贴,转年就被说“转移利润”,6.2亿美元的税单不仅吞掉了补贴,还拿走了当年70%的净利润。   巧合的是,三星被查的时候,印度本土的塔塔集团正好宣布要做高端手机,用的还是三星淘汰下来的旧设备。   小米也没能幸免,2022年账户里48亿人民币突然被扣押,理由是非法汇款,后来又追征5.6亿税款。   小米反复解释专利费是合法支出,可资金冻结了好几年都没解决,就连韩国起亚汽车都被查出拆分零部件进口逃税,涉及金额1.55亿美元,一旦败诉连罚金要赔3.1亿。   印度这套操作的逻辑很清楚:先用优惠政策当鱼饵,等企业把工厂建起来、设备投下去、供应链扎下根,就翻出压箱底的老规矩挑毛病。   苹果现在正是这个处境,钱投进去了,产能爬起来了,想撤资根本不现实。   更要命的是,苹果还面临美国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压力,每部iPhone进口成本最多涨420美元,印度这时候递来10亿美元税单,完全是在伤口上撒盐。   国际资本早就看明白了这个套路,2024年上半年,印度外资净流入直接跌了98%,高盛暂停了印度科技基金的申购,说政策太不稳定。   鸿海悄悄把20亿美元投资挪到了越南,虽然越南没有补贴,但至少不会今天给好处明天就翻脸要钱。   苹果也开始调整策略,暂缓了iPhone 17 Pro产线的计划,原本要移去印度的两条高端产线重新迁回中国郑州,2024年第三季度,印度产iPhone占比从25%降到18%,中国产的反而回升到62%。   印度想靠苹果撑起“印度制造”的招牌,可现在不仅没拿到高端产能,连已有的产能都在缩水,更关键的是,印度的产业链根本撑不起这个野心。   工厂里58%的零件要从中国进口,光关税就交了8.3亿美元,印度工厂的利润率只有4.2%,远低于中国工厂的8.5%,代工厂没钱买高端设备,还得靠苹果掏钱,结果这反而成了征税的理由。   印度的问题在于太急了,既想当世界工厂,又不愿意踏实做好配套准备,税收体系混乱,中央、州、地方三级划分不清,很多法律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古董,想吸引外资,又舍不得放弃“雁过拔毛”的好处。   这种靠翻旧账、灵活解释法律来增加税收的做法,短期内或许能捞一笔,长期来看只会消耗自己的信誉,没有企业愿意在一个规则随时会变的地方长期下注,印度想复制中国的制造业奇迹,恐怕只会越来越难。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新浪财经——苹果公司游说印度修改税法,称该法律阻碍其扩张计划

0 阅读:15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