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诱多与散户习惯性亏损:当前A股市场的真相解析
在当前A股市场中,主力资金反复通过“诱多”手法出货,而股民散户正陷入“习惯性亏损”的困境。每日开盘,超四千只个股下跌已成常态,但银行、保险、煤炭、地产等权重板块却持续护盘,强行稳住指数,给市场营造出“走势强势”的假象。实际上,A股整体情绪正不断退潮,背后逻辑可从以下四点深入剖析:
1. 指数维稳下的“习惯性亏损”:散户的认知误区
进入10月以来,市场风格切换与情绪退潮的信号已现,但多数投资者不愿相信,仅有部分听劝者提前兑现利润、控制仓位,如今能从容应对市场波动。反观多数散户,仍被“指数未大幅调整”的表象迷惑——他们忽略了指数稳中有因:一方面是关键节点的维稳需求,另一方面是机构资金推动蓝筹权重托底。
这种“指数安全”的认知,让散户对市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此时高位股与题材概念股正被主力持续出货,但散户仍以“指数跌不下去”支撑持股信心。最终的结果是,个股上涨情绪不断降温、成交额持续缩量,散户的利润逐步缩水,甚至陷入深度套牢,形成“明知亏损仍持股,越持越亏”的“习惯性亏损”循环。而主力恰恰抓住了散户这一心理,只需稳住指数,就能轻松完成出货与场内高低切换。
2. 拒绝接受现实:散户偏爱“乐观叙事”,却忽视资金真相
即便市场信号明确,仍有大量投资者不愿面对现实。相比“情绪退潮”“主力调仓”等客观分析,散户更倾向于相信“中阳线大涨”“牛市延续”等乐观观点——部分市场声音正是抓住这一偏好,通过渲染上涨预期获取散户共鸣。但真相是,主力资金早已开始撤退与调仓,散户在高位坚守,实则沦为“接盘方”。
如今煤炭板块再度领涨、银行保险持续走强,而半导体等前期热门板块不断走弱,这一现象恰恰印证了两点:
• 其一,畏高资金正主动进行高低切换,市场风格已转向高股息红利资产与低位板块,资金在内部轮动套利。不少人质疑“科技行情不会熄火”,但对比银行与半导体的走势可见:高位科技股的资金早已获利离场,部分资金选择休整,另一部分则转向高股息板块“求稳”。毕竟过去数月机构已积累可观收益,年底布局低波动资产以“守利润”,是其理性选择。但散户仍未清醒,要么在高位坚守导致利润回吐,要么盲目抄底却“抄在半山腰”,陷入被动亏损后,仍渴望听到乐观言论,拒绝直面现实。
• 其二,权重股持续拉升护盘,反而是情绪退潮的“佐证”。只有当市场情绪低迷、避险需求升温时,主力才需动用权重板块托底。若没有大金融、煤炭、石油、地产的持续护盘,当前大盘指数很难维持在3900点。而成交额逐步缩量、科技高位股持续回调却未引发“救市”动作,本质是监管层默许市场“歇一歇”,消化前期积累的获利盘——当前市场的核心逻辑,正是“默许高低切换、推动筹码转换”,而非继续激进做多。
3. 缩量退潮期的风险预警:权重护盘不可持续
回顾本周二的普涨行情,当时多数投资者信心爆棚,认为市场将持续走强,但笔者已提示“周初反弹目标基本完成”,却遭到几乎一致的反对。这一现象的本质,是散户看不清“情绪退潮周期”的特征:当前成交额已回落至1.7万亿左右,在缩量环境下,指望大盘在3900点上方突破,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缩量退潮期的市场,不存在大规模机会,仅有资金避险行为支撑局部行情。此时更需警惕一个关键风险:若权重板块持续反弹后触及技术压力位,进而开启回调,市场将面临“指数与个股普跌”的局面。切勿抱有“权重下跌时个股逆势上涨”的幻想——这种情况或许能在成交额2.5万亿以上的“放量市”中出现,但当前是缩量退潮期,资金流动性有限,难以支撑板块间的顺畅切换。
如今指数再度调整、个股普跌重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才真正理解“情绪退潮”与“资金内部切换”的含义。这并非悲观看空,而是基于市场成交额、板块轮动、资金流向等真实反馈的客观判断。若连这种客观分析都无法接受,本质上是与市场真实逻辑“频道不符”,难以在市场中立足。
4. 应对策略:回归现实,方能规避“被收割”
此前的市场预判与操作建议已多次提及:听劝者要么切换至红利资产或优质蓝筹耐心等待,要么在高位科技股中兑现利润,如今均能保持淡定安稳;而不听劝者,则在市场波动中跌跌撞撞,陷入被动。
股市从不缺机会,也没有真正的“股神”,唯有摒弃幻想、回归现实,才能看清市场真相。若持续沉迷于“指数强势”“板块不熄火”的虚假预期,只会成为主力反复收割的对象。当前无需过度焦虑,可等待成交额缩量至1.5万亿左右的变盘节点——这一时刻已为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