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16日,医生根据罗健夫的遗愿剖开了他的遗体,结果震惊发现,他全身都布满了癌肿,胸腔里的肿瘤甚至比心脏还大,现场的医生和护士都忍不住泪流满面,他的胸骨早已被顶起,脆弱到一碰就碎,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了,医护人员无不落泪。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2年6月16日,当医生根据罗健夫的遗愿剖开他的遗体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震惊了,他全身布满了癌肿,胸腔里的肿瘤甚至比心脏还要大,胸骨早已被顶起,脆弱到一碰就碎。 现场的医生和护士忍不住泪流满面,他们无法想象,这个人是怎样带着这样一具破碎的身体,坚持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 这个47岁就离开人世的工程师,生前一直在研制一种叫图形发生器的设备,1969年接手这个项目时,中国在这个领域还是一片空白,西方国家严密封锁技术,他手里只有一张从苏联杂志上撕下来的模糊示意图。 更困难的是,他学的是原子核物理,跟微电子技术根本不搭边,等于要从零开始,那些年他把实验室当成了家,饿了就啃口冷馒头,困了就在仪器旁边的地板上躺一会儿。 1972年,中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终于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他没有停下来,又接着搞第二代、第三代,到1981年10月,第三代图形发生器的电控设计全部完成,这时候他已经病得很重了。 其实早在1981年初,罗健夫就开始觉得胸口发闷,疼得连腰都直不起来,可那会儿正是攻关的关键时候,图纸堆得到处都是,数据要反复调试修改,他哪舍得去医院。 就这么一手顶着胸口,一手拿着工具,硬是在实验室扛了三个多月,同事们都没看出来,连天天在一起的妻子陈显万也被瞒住了。 等到实在撑不下去被送到医院,医生一检查就知道糟了——晚期淋巴癌,而且已经扩散得很厉害。 罗健夫听到结果反而很平静,他问医生的第一句话是“我还有多少时间”,然后转头叮嘱同事“别告诉我爱人,时间不够用了”,他心里惦记的全是那些还没交代清楚的技术细节。 单位强制让他在家休息,还安排妻子专门照顾他,他却把妻子往单位推:“我不能干活了,你再停下工作怎么行?”自己反倒爬起来继续翻资料改图纸,纸上偶尔溅上的血迹都被他悄悄抹掉。 住院以后,同事来看他本来不好意思提工作,他倒是主动掏出图纸,从设计思路到容易出错的地方,讲得清清楚楚,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 疼得实在受不了,医生要给他打镇痛剂,他摆手拒绝了:“那东西会影响脑子,我还得想事儿。,”夜里上厕所,他宁可摸着墙慢慢挪,也不开灯不叫人,怕打扰护士和其他病人休息。 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狠到极致的人,对名利却看得特别淡,他是图形发生器的主要设计者,上报成果时主动要求不署自己的名字。 单位发3000块奖金,在那个年代可不是小数目,他一分不要全退了回去,两次评高级工程师的机会都让给了同事,连中国电子学会的入会邀请都婉拒了。 罗健夫这辈子穿的还是部队发的旧军装,家人攒钱想给他买件新衣服,钱转头就被他拿去买科研书籍了。 他养着两个上学的孩子,家里并不宽裕,可1977年调工资时明明够资格,他却找领导把名额让给了更困难的同事。 他床头常年放着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扉页上写着“此生无悔入华夏”,同事胡培德说他是“中国的保尔”,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保尔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罗健夫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这句话,他把仅有一次的生命,完完整整地交给了国家的科研事业。 临终前他交了最后一次党费,留下的遗嘱只有一句话:“把尸体解剖了,或许对医学有用。” 当解剖刀划开胸腔的那一刻,在场的人终于明白了,他说的“生命属于党和人民”不是空话,那些疯狂生长的肿瘤吞掉了他的健康,却没能吞掉他的信念。 1983年,国务院追授罗健夫全国劳动模范称号,771所为他立了青铜雕像,每年新来的大学生都要先听他的故事,他的小女儿罗涛滔后来也成了单位的基建处副处长,继承了父亲那股勤恳较真的劲儿。 这世上真有这样的人,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照亮了别人前行的路,47岁的生命不算长,可他燃烧自己换来的那些成果,为中国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那些比心脏还大的肿瘤,记录着他生前是怎样跟时间赛跑的,也让后人永远记住,在那个艰难的年代,有人真的把一切都给了这个国家。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人民网——罗健夫:心中有家国 淡泊且执着
杨振宁大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0月24日举行杨先生骨灰将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4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