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对美国船只进行收取特别港务费以来,从美国到中国的货物到中国港口的美国船只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0-23 16:26:29

自从中国对美国船只进行收取特别港务费以来,从美国到中国的货物到中国港口的美国船只,为了逃避停靠特别港务费,他们有了新办法。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我们这边出台的政策很明确,对美方建造、运营、注册或控股超 25% 的船舶收特别港务费,首年 400 元 / 净吨,2028 年要涨到 1120 元 / 净吨,明摆着用经济杠杆调节,可美国航运圈转眼就玩起了 “花式避费”。 最先被盯上的是航线调整,毕竟改条路比硬交钱划算。美国美森航运的 “曼努凯” 号成了首个 “吃螃蟹” 的反面教材,10 月 14 日刚靠宁波港就交了 446 万元,这账单直接给同行敲了警钟。 没过两天,德国赫伯罗特旗下 “波托马克快运” 号就取消宁波停靠,扭头扎进韩国釜山港;马士基更干脆,旗下 “马士基金洛斯” 号在太平洋上直接转向,把原本要运到宁波的货先卸到韩国光阳港,再用支线小船转运过来。 这操作跟 150 多年前美国信件蹭英法德邮路到中国的路数如出一辙,不过现在蹭的是韩国港口的 “中转位”。 对邮轮来说更夸张,美国大洋邮轮 “Riviera” 号算过一笔账,单航次靠上海港要交 1167 万元,干脆取消中国航段,全程改停釜山,把中国游客的登船点也挪到了韩国。 比改航线更隐蔽的是 “换董事” 戏码,钻的是 “美资控股超 25%” 的政策空子。美国上市油轮船东 Okeanis Eco Tankers 在政策生效前一天突然发公告,两名美籍董事连夜辞职,声明里没说原因,但业内都清楚,这是为了把美资关联比例压到红线以下。 香港上市的太平洋航运也跟着学,非执行董事张日奇主动辞职,理由直白得很:帮公司避开政策限制。这波操作让欧洲航运代表都感慨,中国这政策看似针对船舶,实则瞄准了背后的股东,那些股权结构藏着美国基金的公司,只能靠 “换董事” 续命。 还有些公司玩起 “换壳游戏”,把船舶注册地改到利比里亚、马绍尔群岛这些 “方便旗” 国家,试图摘掉 “美国关联” 的帽子。毕竟政策里明确列出 “美国旗、美国造、美国运营” 等五类船舶,只要换掉其中一个标签,就能钻空子。 但这招也有代价,赛诺吉海事的 CEO 算过一笔账,就算成功 “换壳”,船舶绕行中转港的额外成本、改注册的手续费加起来也不少,可比起单次靠港要交的 3205 万到 3562 万元,还是小巫见大巫。 有意思的是,这些规避手段还催生了 “豁免攀比”。皇家加勒比旗下 “海洋光谱号” 因为长期以上海为母港,拉动了当地免税零售和岸上游经济,成功拿到豁免,继续稳定运营;而它的姊妹船 “海洋赞礼号” 没拿到豁免,直接停售中国船票。 这让其他公司更着急,要么猛砸钱绑定中国母港城市,要么在股权、航线里来回腾挪,就为了蹭上豁免的边。 但再精明的对策也躲不过成本账。马士基的中转模式虽然省了港务费,却让货物多走 3 天航程,每吨货的额外运费涨了 15 美元;“换董事” 的公司得重新梳理管理层关系,董事会改组成本动辄几十万;“换壳” 的船舶要接受更严格的海关核查,稍有不慎就会露馅。 可美国船东们没得选,毕竟 2028 年 1120 元 / 净吨的费率一到,一艘 3 万吨级的船单次靠港费就要突破 3360 万元,与其硬交这笔钱,不如在对策上多花心思。 这就形成了很微妙的局面:中国政策卡着 “美国关联” 的硬标准,美国船东们就在 “关联度” 上做文章,航线绕一下、董事换一下、注册地改一下,总能找到漏洞。就像玩捉迷藏,政策划定了圈子,船东们就在圈子边缘来回试探,把海运航线变成了 “避费迷宫”。

0 阅读:71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