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导体事件,中国反制荷兰,结果台湾那边股价上涨,台湾媒体纷纷称是台湾机遇,台湾《经济日报》称“台湾成为最大受惠地区”,企业积极抢单。 荷兰刚因安世半导体事件被反制,海峡对岸的台湾半导体股就集体飘红,台媒更是直接喊出 “最大受惠” 的说法。这场横跨中荷的产业博弈,怎么就让台湾市场先热闹了起来? 事情得从 9 月底说起,荷兰政府突然出手接管了中国企业旗下的安世半导体,冻结资产、更换管理层,理由是所谓的 “技术安全”。但明眼人都清楚,安世全球 70% 的产能都在中国的苏州、东莞工厂,荷兰实际能掌控的不过是总部办公室而已。 面对这波操作,中国很快给出了反制回应。10 月 4 日,商务部直接发布公告,禁止安世中国工厂出口特定成品和组件。这一下精准击中了要害 —— 欧洲车企比如大众、宝马,每 10 辆车就有 7 辆用着安世的芯片,供应链一下就绷紧了。 就在中荷双方陷入僵持的档口,台湾市场的反应格外迅速。台半、强茂这些和安世业务重叠的企业,股价率先动了起来。台半一个月里从 50 元左右涨到 60 多元,涨幅超过 20%;强茂在一周内也涨了 15.6%,不少投资者盯着这类 “转单概念股” 不放。 台湾媒体的兴奋劲儿更足。《经济日报》在 10 月 21 日的报道里直接点明 “台湾成为最大受惠地区”,隔天科技媒体 digitimes 也跟进,说德国客户已经在给台企强茂打招呼,想增加订单占比。 企业层面的动作更实在。有不愿具名的台厂透露,欧美车企正急着核对产品型号,紧急订单量不小,手里的库存都在安排出货。 以台半为例,它的车用产品占比高达 50%,从 MOSFET 到静电保护器件都有覆盖,刚好能对接上安世留下的市场缺口,不少人预计第四季度转单效应会更明显。 这波热度背后,是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微妙变动。安世的车规级芯片认证周期长、壁垒高,短期完全替代并不容易,但欧洲车企怕断供,只能先找备选供应商,台企因为产品线匹配度高,自然成了备选之一。 现在的局面挺耐人寻味。中荷之间还在沟通,安世中国已经宣布独立运营,国内士兰微、华润微等企业也在加速补位。而台湾市场这边,股价和订单的热度还在持续,台媒仍在盘点哪些企业能分到更多 “蛋糕”。 供应链的重构从来不是简单的 “谁替代谁”,但这波由安世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确实让大家看到了全球产业格局的脆弱与灵活。 你觉得这波转单热度能持续多久?台湾企业真能接住这份 “机遇” 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