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制造业向外国搬迁,而不向中西部搬迁?简单来说,除了广西和四川,其他西部省份的制造业企业,自己都在琢磨怎么往沿海或者长江流域搬呢! 其实根本不是中西部留不住制造业,反倒不少西部省份的本土制造企业,自己都在琢磨着往沿海或长江流域挪窝。这背后藏着的门道,比单纯看劳动力成本复杂多了。 产业这东西讲究抱团取暖,不是孤零零建个厂房就行。沿海地区折腾了几十年,早把产业链拧成了麻花。比如做个手机充电器,珠三角几公里范围内能配齐从芯片到外壳的所有零件,上午缺料下午就能补上。 可中西部除了成渝那块儿有点气候,其他地方大多是零散的厂子。重庆和成都联手搞了18条产业链全景图,连哪家企业是链主、哪里有领军人才都标得清清楚楚,还拉着银行给300个重大项目授信8600亿。 这事儿换别的西部省份根本扛不起来,企业搬过去就得自己搭配套,光等零件就得花好几天,订单根本赶不及。 物流成本更是压垮人的重担。制造业尤其是出口型企业,离港口近一寸就能省一分钱。广西凭祥的中科阿尔法公司,生产的充电器当天就能送进东盟市场,年产值能冲到5000万。可这是沾了沿边的光,其他中西部省份没这条件。 有老板算过,从陕西运一批货去深圳港,光运费和耽误的时间成本,比直接从越南运到胡志明港还高。湖南怀化靠陆港把箱包运费压了下来,每个箱子能省3块多,可这种“不沿海却通海”的好事太少了。 大部分地方要么靠铁路绕远路,要么靠公路花大钱,算下来还不如直接把厂子建在国外港口边上。 营商环境的温差更让人寒心。深圳企业办事能“秒批”,像网购一样方便,满意度常年排全国前列。可有些中西部地方,办个手续得跑断腿,政策说得好听落实起来全是坎。中小企业想贷点款比登天还难,银行门槛高得离谱。 反观东南亚那些地方,为了抢企业恨不得把政策送到家门口,土地免费给、税收免几年都是常事。广西后来搞园区改革,推行岗位聘任制,还拉着中交集团这些大企业一起建园区,才引来90多个项目、2300多亿投资。可这种力度不是每个地方都有,企业自然用脚投票。 人才缺口更是挠头的大事。制造业缺的不是普通工人,是能摆弄精密设备的技术工种。重庆特意搞了6所高水平新工科高校,一年新增25个智能制造相关专业,还和四川互认了1.1万名高层次人才。就算这样,还得跟沿海抢人。 其他中西部省份更别提了,年轻人宁愿去广东电子厂当技工,也不愿留在家乡的小作坊。有老板吐槽,在甘肃招个熟练焊工,贴了三个月告示才来两个人,还没干几天就走了。而东南亚虽然工人技能差点,但架不住人多还便宜,简单培训就能上手,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足够用了。 国际大环境也推着企业往外走。这些年不少国家搞贸易保护,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企业把厂子搬到越南、马来西亚,产品就能挂当地牌子出口,关税能省一大截。可要是搬到中西部,产品还是“中国制造”,该交的税一分不少。 广西之所以能留住些企业,就是靠挨着东盟的优势,东兴口岸一天能过几百车原材料,加工完直接卖给东盟市场,既避了关税又省了运费,去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还涨了15.9%。这招其他中西部省份想学都学不来,地理位置这东西没法造假。 当然也不是所有中西部地方都不行。四川靠着成渝经济圈的协同效应,电子信息、汽车产业都起来了,还能拉着重庆搞联合攻关,突破了不少核心技术。 广西则把口岸优势玩明白了,64家落地加工企业围着东盟做文章,越南腰果进来加工成零食,荔浦芋出去做成特产,两头赚钱。 可这俩地方都是踩准了自己的节奏,要么靠产业集群,要么靠跨境优势。其他省份既没这基础,又没这区位,本土企业都想往好地方挪,更别说吸引外地企业过来了。 说到底,制造业搬迁就像候鸟找食,哪里食物多、飞得省力就往哪去。国外有低关税、优政策、近市场的诱惑,沿海有全链条、快物流、好服务的底子。中西部除了少数尖子生,大多还没备好这些“粮草”,自然留不住企业。不是企业不想来,是来了真没法好好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