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留学生飙到3万!是“偷师”风险还是正常求学?安全与开放咋平衡   网

周律鸣法 2025-10-25 18:56:14

印度留学生飙到 3 万!是 “偷师” 风险还是正常求学?安全与开放咋平衡   网上有句话让人揪心:“2016 年印度在华留学生才 1.35 万,到 2025 年都超 3 万了!学走技术反过来对付我们咋办?” 这话不是瞎编,这组跨九年的数字对比,确实刺眼。   截至 2025 年 5 月,印度在华留学生已经达到 3.2 万人,在来华留学生里排第四位。但更关键的是专业分布。70% 都在学医,天津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这些院校是他们的主要选择;剩下 30% 集中在计算机、人工智能这些理工科,光人工智能专业就有 9000 多人,基本都扎堆在清华、浙大这些 “双一流” 高校。   为啥来中国?说白了是 “没得选又选对了”。印度国内学医得考 NEET 考试,通过率低得吓人,学费还贵;中国医学院不仅学费便宜,学位还被印度认可,天津医科大学毕业生在印度医师资格考通过率能到 65%,比印度全国平均高五倍。   加上近年欧美对印度学生签证收紧,美国学签发放量降了 30%,加拿大拒签率飙到 80%,中国自然成了替代选项。   可数字背后的争议更热闹。有人说 “这是技术外流的口子”,还有人拿 2024 年某高校量子芯片数据被印度学生泄露的事举例,说必须赶紧限制。这担忧到底该不该当真?   中印这关系本来就微妙,一边做着几百亿的生意,一边边境时不时有摩擦,科技领域更是直接竞争。这种情况下,对 “技术外流” 敏感很正常。   更值得注意的是 “专业转向”。以前九成印度学生学医,现在理工科比例悄悄往上走,而且学的都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些硬核领域。   更让人别扭的是 “不对等”我们敞开理工科大门,印度却把中国学生拒之门外。印度理工学院的核心专业直接禁止招收中国学生,中国在印留学生就剩个位数,还只能读人文社科。这种反差,难免让人多琢磨。   2024 年那个量子芯片数据泄露事件更是敲了警钟,说明敏感领域确实得绷紧弦,放任不管肯定不行。   先不说七成学生学的是医学,就算毕业回国当医生,跟 “对付中国” 八竿子打不着。他们来华学医纯粹是刚需。国内考不上,欧美读不起,中国是他们当医生的 “跳板”,这跟偷技术根本两码事。   而且中国高校也不是 “不设防”。哈工大这些 “国防七子” 早就明确,军工、航天专业禁止印度学生就读;普通高校的敏感学科,要么要求汉语过 HSK5 级,要么得签保密协议。该卡的关口,其实一直没松过。   要是真搞 “一刀切” 限制,反而显得咱们不自信。再说留学是双向的,印度在软件、制药领域有长处,关上大门咱们也少了交流机会。   真正的办法是 “分清楚、管到位”。医学、商科这些非敏感专业,该欢迎还得欢迎,这是大国该有的样子;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些核心领域,就得把好 “入口关”签证审核严一点,实验室数据管紧一点,把风险堵在源头。   安全教育也得跟上。2024 年的泄露事件,说白了是部分人没绷紧安全弦。要是给留学生和国内师生都讲清红线,让大家知道哪些碰不得,就能少出乱子。   更要算笔 “长远账”3 万留学生在中国待几年,亲眼看看真实的中国,总比被印媒误导强。说不定哪天,这些人里就出了推动中印合作的人,这比单纯防着 “技术外流” 有价值多了。   说到底,这事儿核心是 “开放和安全怎么平衡”。既不能像惊弓之鸟,把正常留学当成间谍活动;更不能像马大哈,对风险视而不见。   中国的发展靠的是自主创新,不是藏着掖着。就算真有人想 “偷师”,也偷不走核心实力 —— 就像当年钱学森回国带的是知识,但中国航天崛起,靠的是无数人接力奋斗。   印度留学生可能还会增多,这是中国国力强了的体现。我们要做的,是把安全防线筑得更牢,把开放的姿态摆得更稳。毕竟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关起门怕人学,而是敞开大门也不怕比。     参考信源:被印度反超,中国在美留学生数滑至第二,专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中国青年网

0 阅读:3
周律鸣法

周律鸣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