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口为何呈现爆发式增长? 宋朝时中国人口就已破亿,可到了清初却只剩不到两千万。短短一百多年后,这个数字竟暴涨到四亿,占当时全世界人口的四成。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天降神迹还是人为改变?答案藏在几道看似简单的政策里。 说起清初的人口,真是惨不忍睹。明末那些年,李自成的农民军和明朝官兵打得不可开交,双方都从老百姓里头抓壮丁,这些没经过训练的农家子弟一上战场基本就是送死。更糟糕的是清军入关后,为了让百姓服从,在扬州、嘉定这些富庶地方大开杀戒。原本人口最密集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经过这么一折腾,到处都是萧条景象。 顺治末年统计下来,全国人口还不到两千万。要知道古代中国靠的就是农业,没有足够的人手种地,粮食产量上不去,国家的赋税收入也跟着缩水。所以让人口尽快恢复,成了清朝统治者的头等大事。 康熙五十一年,也就是1712年,康熙下了一道很有意思的诏令。他说现在天下太平了,人口在增长,但土地并没有增加,如果按照新增的人口继续收人头税,老百姓肯定受不了。于是他决定把当年统计出来的两千四百多万人丁数固定下来,以后新生的孩子一律不再收人头税。这就是所谓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政策听起来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问题。因为各地人口有增有减,固定下来的税额和实际情况总对不上号。更要命的是,穷人家虽然人丁税固定了,但只要你有人口,还是得交钱,负担依然不轻。 到了雍正这一代,事情有了转机。雍正元年,直隶巡抚李维钧上奏说,各地田赋能收上来,但人头税总是收不齐。原因很简单:有地的人有收入,交得起税;穷人没地没收入,经常交不起。他建议把人头税并入田赋一起收,按土地面积算,有地的交,没地的不交。 雍正一开始还犹豫,因为康熙年间四川试过这招,结果地主不干了,闹起了事。但李维钧再次上奏,说地主肯定会反对,请皇上撑腰。雍正最后下了决心,让李维钧放手去干,谁敢阻挠就用武力解决。 改革从直隶开始试点。遇到地主闹事,李维钧直接抓人,毫不手软。浙江那边的巡抚法海就没这个魄力,一百多个地主跑到衙门闹,他吓得赶紧取消政策。结果没地的穷人不干了,也跑到衙门大闹,掀翻房顶的瓦片往下扔,闹得不可开交。雍正一看,直接把法海撤了职,换上自己的心腹李卫。李卫到任后强力推行,谁反对收拾谁,这才把改革推进下去。 到了雍正四年,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实施了”摊丁入亩”。各地的标准不太一样,但原则都是一个:田多交得多,田少交得少,没田不用交。福建每地赋一两要摊丁银五分多到三钱多不等,山东是一钱一分五厘,各省根据自己的情况定。 这个改革带来的变化立竿见影。以前那些没地或少地的农民,每年都得掏人头税,现在不用交了,负担一下子轻了不少。最关键的是,生孩子不再增加税负,老百姓自然就敢多生了。康熙五十年到六十一年这十来年,人口就从两千四百多万增加到两千七百多万。 除了税制改革,耕地面积的扩大也很重要。顺治十八年全国田地只有五百多万顷,到康熙六十一年增加到八百五十多万顷,雍正十二年达到八百九十万顷。地多了,粮食也就多了。 至于很多人说的红薯、玉米这些美洲作物的作用,其实没那么神奇。根据民国初年的统计,玉米和薯类种植面积只占全国耕地的百分之七点二,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七点六七。这个比例在清朝只会更低。真正养活几亿人口的,还是传统的稻米和小麦。 人口增长的速度确实惊人。乾隆三十一年突破两亿,乾隆五十五年突破三亿,道光十四年达到四亿。这在当时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充足的劳动力推动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也大幅增加。康熙末年国库只有八百万两银子,雍正末年就有六千万两了。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超耕地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到乾隆中后期,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人多地少的紧张局面。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这些大规模的民变背后,都与人口压力和生存困境有关。 从两千万到四亿,清朝人口的暴涨离不开税制改革带来的生育意愿提升。但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人口政策从来都是双刃剑。你觉得当时如果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清朝的结局会不会不一样?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