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教授再发预警:AI若废掉中国劳动力,社会不乱才怪!

凡之谈世界 2025-10-27 09:10:19

郑强教授,再次语出惊人!他说:“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人工智能要是把劳动力废了,社会可能会混乱。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劳动力?”振聋发聩! 郑强教授这话确实说到点子上了,咱们国家的人口基数摆这儿,劳动力盘子本来就大,真要是让 AI 把饭碗都端了,社会不乱才怪。 现在身边聊 AI 的人越来越多,要么把它吹成无所不能的神,要么怕它抢了自己的工作,其实这事没那么极端,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 AI 对劳动力的影响从来不是简单的 “取代” 二字能说清的。有种说法把这影响分成两种,一种是补劳动力的缺口,一种是把人挤出岗位。 咱们现在老龄化越来越明显,年轻人没以前那么多了,不少地方招工都难,工资也跟着涨,企业觉得用 AI 比雇人划算,这才慢慢上智能设备,本质上是填劳动力的坑,不是故意抢人饭碗。这种情况下,AI 更像是帮手,不是对手。 但另一种情况确实得警惕。这波 AI 跟以前的工业革命不一样,不光是流水线上那些重复干活的岗位受影响,连以前觉得挺安全的脑力工作也开始被碰了。 普华永道有研究算过,到 2030 年,全球制造业里那些没啥技术含量、天天干一样活的岗位,得有两到三成要被 AI 和自动化给替了。 放在咱们国家,要是这么多岗位一下子没了,没活干的人肯定会慌,这就是郑强教授担心的乱子。 不过也别把 AI 想成洪水猛兽,它没那么大能耐把所有劳动力都 “废了”。中国社科院有研究分析过,AI 和劳动力的关系不是单向的,企业用不用 AI,跟劳动力贵不贵、好不好招关系很大。 说白了,是市场自己在调节,劳动力不够了、太贵了,AI 才会被请进来补位,不是 AI 一来就把人全赶跑。而且劳动力市场本身也会调整,老岗位没了,新岗位还会冒出来,只是这个转换过程得衔接好。 之前有研究预测中国近八成就业人口会受 AI 冲击,但后来又有说法说这高估了。因为很多工作不是全流程都能被替代,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被 AI 帮着做了,人反而能腾出精力干更重要的事。 这种情况下,AI 和人是搭伙干活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就像智能工厂里,机器人负责搬东西、拧螺丝,人负责盯着机器、处理突发情况,各自干擅长的事。 但郑强教授的担心不是多余的,谁让咱们是人口大国呢。别的国家劳动力少,AI 替代点岗位影响不大,咱们这边哪怕是小比例的岗位变动,涉及的人数都不少。 要是这些人没法顺利转到新岗位上,没收入来源,社会肯定会受影响。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 AI 会不会替代劳动力,而是替代的速度和规模,能不能跟岗位创造、人员转型的速度匹配上。 现在不少人一听说 AI 就慌,觉得以后没班上了,其实没那么夸张。AI 再聪明,也有干不了的活,那些需要灵活应变、人情世故、创意想法的工作,还是得靠人。 而且企业用 AI 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搞社会混乱,要是用 AI 导致大批人失业,产品卖不出去,企业自己也得垮,他们比谁都清楚这个道理。 说到底,AI 就是个工具,怎么用、用在哪,还是人说了算。郑强教授的话其实是在提醒大家,搞 AI 不能只盯着技术多先进,得想想咱们的国情。 咱们劳动力多,这既是优势也得小心应对,不能为了追技术潮流,把基本的就业盘给打乱了。要是能让 AI 帮人减负、补缺口,而不是抢饭碗,那技术进步才有意义。 所以不用太怕 AI 会把劳动力废了,它更多是改变工作的样子,不是彻底干掉工作。但也不能大意,得盯着岗位变动的节奏,帮着大家跟上变化。 只要把这个平衡找好,AI 既能帮着发展经济,又不会闹出社会乱子,这才是最该做的事。 郑强教授这声提醒,确实该好好听听,毕竟发展技术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人过得更好,不是为了制造麻烦。 参考资料:海峡新干线《郑强教授,再次语出惊人!》

0 阅读:51

评论列表

公示不公示户籍地和出生地怎么预防人事FB

公示不公示户籍地和出生地怎么预防人事FB

2
2025-10-27 10:52

[赞][赞][赞]

凡之谈世界

凡之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