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总理黄循财说,“国际社会必须意识到,中国不会向西方的规范靠拢,而是会探索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不再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国,而是已经崛起的强国”。” 长期以来,西方舆论场始终将中国置于“崛起进行时”的叙事框架中。这种表述暗含双重逻辑:一方面承认中国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却将“崛起”视为尚未完成的动态过程,仿佛中国永远在追赶的路上。 但黄循财用“现在完成时”的时态转换,撕破了这层精心编织的认知滤镜。他列举的案例极具说服力——中国在5G通信、新能源汽车、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突破,早已不是“潜力”而是“既成事实”。 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G7总和,这种体量支撑的硬实力,让“崛起”二字显得苍白无力。 更令西方不安的是中国选择的道路。当国际社会习惯性等待中国“西方化”时,黄循财却指出中国正在开辟第三条道路。 这条道路的独特性在数字治理领域尤为显著:杭州的“城市大脑”系统将交通拥堵率从全国前五降至第五十七位,深圳的区块链电子发票系统覆盖超过8万家企业,这些创新既非完全政府主导,也非纯粹市场驱动,而是形成了“国家能力+市场活力”的混合模式。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光伏产业从2005年全球占比不足1%跃升至2025年的80%,这种跨越式发展背后,是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技术迭代的战略定力。 黄循财的论断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新加坡生存智慧的集中体现。这个国土面积仅734平方公里的城市国家,始终以“地缘政治气象站”自居。 当美国主导的旧秩序出现裂痕时,新加坡比任何国家都更早感知到风向变化。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突破1.2万亿美元,超过中美贸易规模;在中东,中国促成沙特与伊朗复交;在非洲,中国援建的蒙内铁路累计运送旅客超千万人次。 这些数据勾勒出的,是一个正在重构的全球权力版图。黄循财的“已崛起”论断,本质上是提醒世界:与其纠结中国是否完成崛起,不如思考如何适应这个新现实。 这种适应的紧迫性,在黄循财对全球秩序的预警中显露无遗。他预言世界将进入“后美国秩序”的十年混乱期,旧体系瓦解与新秩序成型并存的特征,将带来供应链重组、科技阵营化、意识形态对立加剧等连锁反应。 新加坡的应对策略颇具启示:既坚持贸易自由化立场,又在中美博弈中保持战略模糊;既深化与中国的数字经济合作,又参与美国主导的芯片联盟。这种“精算式平衡术”,折射出中小国家在新秩序中的生存法则——不是选边站队,而是成为规则重构的参与者。 中国崛起带来的连锁反应,正在重塑全球治理逻辑。当中国主动放弃世贸组织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当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承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些举动被黄循财解读为“大国责任意识的觉醒”。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替代性方案:越南借鉴中国产业园区经验建设深圳-海防经济走廊,埃塞俄比亚模仿中国基建模式建设亚吉铁路,这些案例证明现代化道路绝非西方专利。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黄循财的论断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国际权力转移的复杂光谱。当西方仍在用旧标准衡量中国时,中国已在定义未来的赛道上领跑。 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实力对比变化,更是发展范式的革命——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方案”,从“西方中心论”到“多元现代性”,世界正在见证人类文明进程的关键转折。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理解这种转变的意义或许在于:当我们谈论中国崛起时,谈论的不仅是GDP数字的攀升,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化浪潮中寻找自我定位的壮阔史诗。这场史诗的下一章,将由所有国家共同书写。 那么,你如何看待中国崛起对世界秩序的重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