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太难了,不买美国大豆,巴西大豆猛涨价,阿拉根大豆涨价,中国难道非要买大豆

云景史实记 2025-10-27 12:14:44

中国最近太难了,不买美国大豆,巴西大豆猛涨价,阿拉根大豆涨价,中国难道非要买大豆?能不能实现国内自足自给?   确实不是咱非要买外国大豆,实在是国内目前真的做不到自给自足。就说2024年的数据。咱一年要消耗近 1.1 亿吨大豆,自己种的才 2200 万吨,连两成都不到,剩下的 8800 万吨全得从国外买。 可能有人会问,咱这么大的国家,地也不少,咋就种不出足够的大豆呢?先得弄明白一个事儿,咱吃的大豆跟实际消耗的大豆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咱平时做豆腐、打豆浆用的大豆,其实只占总需求的一小部分,2024 年的数据显示,这部分食用需求也就 1300 万吨,咱自己种的完全够,甚至以前还能出口点高蛋白大豆到美国呢。 真正耗大豆的是看不见的地方 —— 榨油和喂牲口,这两项加起来一年就得要一个多亿的吨,这才是进口的大头。 你想啊,现在谁家饭桌上离得开肉蛋奶?2024 年咱全国光猪牛羊禽肉就产了 7000 多万吨,这些肉可不是凭空长出来的,得靠饲料喂。 而饲料里最关键的蛋白质来源就是豆粕,就是大豆榨油后剩下的渣子,每生产 1 公斤猪肉就得消耗 3 公斤豆粕。 就按 2024 年 5000 万吨猪肉的量算,光养猪就得 “吃” 掉 1.5 亿吨大豆,这早就远超咱国产的两千多万吨了。 要是不进口大豆,豆粕不够用,肉蛋奶的产量就得降,到时候不光价格得涨,想买都不一定好买,这日子能不受影响吗? 再说说种地的事儿,咱国家的耕地就那么多,得先保住主粮啊。水稻、小麦、玉米这些是保命的,一顿都不能少。2024 年咱玉米种了 6.7 亿亩,产了 3 亿吨,大部分都当饲料了。 可大豆这东西产量太低,2024 年全国平均亩产才 133.35 公斤,也就是一亩地才收两百六十多斤,而美国的亩产差不多是咱的两倍,能到 230 多公斤。 更关键的是,种一亩大豆的收益远不如种玉米。就拿鹤壁那边推的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来说,虽然能做到玉米不减产还多收一季豆,每亩能多挣五百多,但这是靠技术和补贴堆出来的,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搞。 要是把种玉米的地全改种大豆,按亩产算,得 7 亿多亩地才能种出 1 亿吨大豆,这比现在全国的玉米种植面积还多,那玉米不够了怎么办?饲料缺了怎么办?这都是连锁反应,根本冒不起这个险。 农民也不傻,种啥挣钱心里门儿清。黑龙江是咱大豆的主产区,贡献了全国近一半的产量,可就算在北大荒这样的地方,最先进的地块亩产也就两百公斤左右,普通地方更低。 2024 年嫩江那边遭遇旱灾,有个合作社种了 6 万亩大豆,亩产直接跌到九十多公斤,价格还跌了,差点就垮了,多亏了 “银期保” 理赔才缓过来。 反观种玉米,鹤山农场那边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玉米亩产都能到 1484 斤,收益比大豆高多了。就算国家给补贴,2024 年禹城那边把补贴提到每亩 300 元,可跟种玉米的收益比还是有差距,农民肯定更愿意种挣钱多的作物。 咱也不是没努力过,这些年国家一直在搞大豆振兴计划,想尽办法提高产量。南方培育出 “中豆 68” 这样的高产品种,一年能在温室里杂交 4 代,比以前育种快多了。 黑龙江推大垄密植技术,海伦市的新品系大豆亩产都突破 330 公斤了,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新疆兵团用膜下滴灌技术,亩产更是创下 439 公斤的纪录。 可这些都是试点,要推广到全国太难了。北大荒的专家都说,咱现在育种才到 3.0 阶段,人家国外都用 AI 分析基因性状了,一个基因能分析出十几种结果,咱还赶不上。 而且各地自然条件不一样,黑龙江积温低、降雨少,南方多丘陵,没法像美国、巴西那样搞大规模连片种植,成本自然降不下来。 更现实的是,需求还在涨。美国农业部预测,到 2034 年咱国家大豆进口量可能会涨到 1.4 亿吨,因为肉蛋奶的需求还在增加。 虽然咱在搞豆粕替代,2024 年饲料里豆粕占比从 17.9% 降到 13.7%,节约了 2000 多万吨,牧原股份甚至降到了 7.3%,可大豆蛋白的营养全面,短期内找不到完全替代的东西。 国家也在开拓新的进口来源,2024 年从阿根廷进口了 410 万吨,还在跟 “一带一路” 国家合作,但全球大豆出口基本还是被巴西、美国、阿根廷垄断着,他们占了咱进口量的 96%,人家一涨价,咱也没办法。 不是咱非要买外国大豆,实在是国内的耕地、产量、收益摆在这儿,跟 14 亿人的肉蛋奶需求绑在一起,根本绕不开。 咱现在能做的就是一边稳住主粮安全,一边慢慢搞技术升级,提高大豆单产,再找找替代方案。看着巴西大豆涨价确实窝火,但这事儿急不来,得一步一步来。 咱得明白,这不是丢人的事儿,是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只要咱继续在育种、技术上使劲儿,总能慢慢把主动权拿回来一些,只是眼下,确实还得靠进口撑着。

0 阅读:0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