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而中国需要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中国都应该出钱,出力!” 从伊朗到俄罗斯,他们都曾以为自己是中国抗衡西方的“天然盟友”。可这年头,“姿态”换不到真金白银,只有靠谱、稳定、对等,才能换来合作。 中国不是那个会被吓唬的角色,也不是那个愿意随便掏钱包的冤大头。 就说中俄那拖了十年的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天然气管道项目,早 2015 年就签了意向协议,可愣是卡到 2025 年才真正落地。为啥拖这么久?核心就是钱的事儿,说白了就是俄方想漫天要价,中方不吃这一套。 俄方觉得中国缺天然气,就想按亚洲油气产品篮子定价,每 1000 立方米要卖到 265-285 美元;中方更实在,坚持按俄国内价加关税算,也就 120-130 美元,差了整整一倍还多。 俄罗斯拿能源当摇钱树,这能理解,但真当中国是冤大头?要知道中国 2023 年天然气进口量都快 1.2 亿吨了,除了俄罗斯,还有土库曼斯坦、卡塔尔等着合作,根本不是离了谁就活不了。 这十年拉锯战,就是中国给俄罗斯的明确态度:合作可以,但想靠 “能源牌” 逼中国让步,门儿都没有。 更有意思的是这管道的路线之争。俄方一开始非要让管道经过蒙古国,说能让蒙古分担损耗,还能绑定三方利益。 可中国一眼就看穿了这里面的风险 ,蒙古国搞 “第三邻国外交”,跟美日韩都不清不楚,把能源通道交到第三方手里,万一哪天出点岔子,不就成了第二个 “乌克兰管道事件”? 所以中国直接亮明态度:这路线我们不投钱,风险太大。后来虽然最终定了过境蒙古的方案,但那是中俄蒙三方反复权衡后的结果,不是中国被俄方牵着鼻子走。 俄方那些 “躺下让欧美打中国” 的想法,纯属自我感觉良好,中国考虑的从来都是实打实的安全和利益,不是靠谁当 “挡箭牌”。 不止俄罗斯,伊朗的算盘打得更响。这些年伊朗仗着中国要石油,总觉得中国得无条件挺它。 中伊搞 “石油换基建”,中国用人民币给它结算石油,2024 年昆仑银行在中伊原油结算的市占率都到 85% 了,人民币占比超 75%,伊朗央行光人民币储备就有 1800 亿。 可伊朗呢?一边拿着中国的贷款搞基建,一边在核问题上我行我素,连基本的谈判诚意都没有。 2025 年联合国安理会上,中俄帮它提了延长谈判的提案,结果被 9 个国家联手否决,制裁照样重启。说白了,伊朗自己不靠谱,总想着让中国出头扛压力,这哪是合作的态度? 有些人可能觉得中国跟伊俄合作密切,就该多让利。可看看中国和沙特的合作就明白,不是中国不愿花钱,是得花在靠谱的地方。 2025 年中国海油工程刚拿了卡塔尔 40 亿美元的海上油田项目,这可是中国企业在中东最大的油气工程单。为啥能拿到? 因为中国企业靠谱,沙特阿美之前给海油工程颁了 “安全绩效奖”,夸它事故率比行业低三分之二,工期还能缩短 15%。 反观伊俄,要么漫天要价,要么自身不稳定,凭啥让中国掏真金白银?中国给沙特的合作是技术换市场,给伊俄的是互利共赢,可伊俄有些人总想着 “搭便车”,这心态本身就错了。 再说那所谓 “中国需要他们” 的错觉,简直是本末倒置。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但早就不是单靠哪一国的格局了。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不假,但中国还从澳大利亚、卡塔尔进口,来源多得是。 伊朗的石油占中国进口量的比例也不算高,而且中国用人民币结算、搞 “以物易物”,本身就是为了规避制裁,不是求着买它的油。 之前俄方想让中国投资西伯利亚,条件给得苛刻,中国没答应;伊朗想让中国加大核能合作,却不配合国际核查,中国也没松口。中国的原则从来明确:生意是生意,盟友是虚的,想靠 “对抗西方” 的姿态换好处,纯属想多了。 这些年中国在国际上的合作,从来都是对等的。给俄罗斯的天然气订单,是因为最终价格合理;帮伊朗搞基建,是因为能换石油,还能用人民币结算推进国际化。 但这不代表中国会无底线妥协,管道路线要安全、合作价格要公道、项目推进要靠谱,这都是基本要求。 俄罗斯专家看清的其实是最简单的道理:国家之间没有免费的午餐,你拿不出实实在在的诚意和稳定的合作基础,光靠 “天然盟友” 的帽子和 “吸引欧美火力” 的幻想,根本换不来中国的真金白银。 中国早就不是过去那个任人拿捏的国家了,既不怕西方施压,也不会被所谓的 “盟友关系” 绑架。 伊俄要是真想跟中国好好合作,就得收起那些不切实际的错觉,拿出靠谱的方案、对等的条件。 毕竟这年头,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中国的合作清单上,永远给靠谱的伙伴留着位置,但绝不会给冤大头的角色留任何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