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美国财政部对外公布了 2025年10月30日,美国财政部透露,众议院正在推动一项削减联邦开支的计划,目标是在2025年和2026年各节省100亿美元。表面上,这是为了控制财政赤字,但若我们结合近半年来国会山的风向细看,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 这200亿美元的大砍刀,表面上喊着“财政纪律”的口号,挥舞得虎虎生风。可刀刃瞄准的方向,着实耐人寻味。想想看,白宫今年力推的《清洁能源产业法案》和《保障教育公平法》,哪个不是需要真金白银投入的领域?巧了,风声传出削减的恰恰是这些项目的预算。 财政赤字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美国国债规模早已突破34万亿美元大关,每年光利息支出就超过国防预算。如今盯着这区区200亿美元做文章,颇有点在泰坦尼克号上重新排列甲板座椅的意味。关键不在于省了多少钱,而在于动了谁的奶酪。 华盛顿的政治剧本永远充满戏剧性。一边是部分议员高声呼吁“把钱花在刀刃上”,另一边却是对军工复合体和大型企业的税收优惠闭口不谈。这种选择性失明,让节俭口号听起来格外刺耳。普通家庭的午餐补贴或许被定义为“不必要的开支”,而某些群体的利益却固若金汤。 看看这份计划的时间线就更微妙了。2025至2026年,正好覆盖了下届大选的关键周期。此刻抛出紧缩方案,难免让人联想到政治作秀。等选举尘埃落定,这些削减承诺会不会像往年那样不了了之?华盛顿的承诺保鲜期,往往短得令人惊讶。 这场预算博弈背后,是两条治国路线的激烈碰撞。一边坚信减支才能重生,另一边主张投资才有未来。但当削减的代价转嫁到中产和底层群体,当教育、基建、科研资金被压缩,这样的节俭是否本末倒置?这不再是数字游戏,而是关乎国家未来走向的选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