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孙中山唯一的儿子孙科,1949年拒绝跟随蒋介石去台湾,蒋介石在日记里怒骂他是“阿斗”,并说“说孙科这个人,不仅卖党而且卖国,是总理的不孝子孙!”那么,这些年孙科去了哪里,最后结局如何呢? (信源:民主与法治网——孙科离美返台前后) 当时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多次派人劝说孙科随他去台湾,甚至承诺 “保留立法院长职位”。 但孙科始终没松口,一方面是他和蒋介石早有矛盾 ——1948 年国民党竞选 “副总统” 时,孙科曾和蒋介石支持的李宗仁竞争,两人结下梁子;另一方面,孙科对国民党的溃败心灰意冷,他在私下谈话里说 “党心涣散,民心尽失,去台湾不过是苟延残喘”。 拒绝赴台后,孙科先带着家人去了香港。当时香港还是英国殖民地,他租住在九龙的一栋普通公寓里,没有了昔日 “立法院长” 的排场,连日常开销都得精打细算。 有资料记载,他刚到香港时,随身只带了几个行李箱,里面大多是孙中山的手稿和旧照片,值钱的财物很少。 曾经的下属想送他钱财,都被他婉拒,说 “我虽清贫,但不能丢了总理的脸面”。 在香港的三年里,孙科过得十分低调。他很少公开露面,每天的生活就是读书、整理父亲的文稿,偶尔会和同样滞留香港的旧友喝喝茶。 有邻居回忆,常看到一位穿中山装的老人在菜市场买菜,后来才知道是孙中山的儿子。 那时蒋介石还在台湾骂他 “卖国”,可孙科从不在公开场合回应,只是在日记里写 “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1952 年,孙科做出了一个意外决定:离开香港去美国。 很多人以为他是要去投奔海外的国民党势力,其实他只是想给子女更好的教育 —— 当时他的儿子孙治平、孙治强都到了上大学的年纪,美国的高校资源更丰富。 到了美国后,孙科没去纽约、洛杉矶这些大城市,而是定居在加州伯克利附近的一个小镇,租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日子过得比在香港还朴素。 在美国的十几年,是孙科最 “接地气” 的时光。为了贴补家用,他甚至拿出父亲孙中山的部分手稿,交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保管,换取少量的 “保管费”。 平时他会去附近的华人超市买菜,自己做饭,偶尔还会给当地华人社团讲讲孙中山的革命故事,但从不说自己的过往身份。 有次华人学生问他 “您和孙中山先生是什么关系”,他只是笑着说 “我是他的追随者”。 这里得科普一个小知识:孙科虽然是孙中山之子,但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充满争议。 早年他在国民党内凭借父亲的声望快速晋升,却因性格温和、缺乏决断力,被不少人诟病 “能力配不上职位”—— 这也是蒋介石骂他 “阿斗” 的原因之一。 但客观来说,孙科在任立法院长期间,曾推动过《五五宪章》的制定,主张 “实行民主政治”,这些举措在当时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1965 年,73 岁的孙科收到了台湾方面的邀请,希望他回台定居。此时蒋介石已经不再骂他,反而称他 “国父之后,理应归队”。 孙科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回去 —— 一方面是年纪大了想落叶归根,另一方面是想看看父亲孙中山在台湾的纪念场所是否得到妥善保护。 回到台湾后,台湾当局给了他 “总统府资政” 的虚职,没有实际权力,他也乐得清闲,把更多精力放在整理孙中山的史料上。 晚年的孙科住在台北的一栋普通公寓里,每天的生活很规律:早上起来读报,上午整理父亲的文稿,下午去公园散步,晚上和家人一起吃饭。 他很少参与政治活动,也从不接受媒体采访,唯一的公开活动就是每年孙中山诞辰时,去国父纪念馆参加纪念仪式。 有记者想采访他,他总是说 “要写就写总理的革命事迹,别写我”。 1973 年 9 月 13 日,82 岁的孙科在台北病逝。临终前,他对家人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把我葬在靠近总理陵寝的地方,我要陪着他”。 最终,台湾当局将他安葬在台北阳明山,距离孙中山的暂厝地(当时孙中山灵柩还未迁回大陆)不算太远。他的葬礼很简单,没有大规模的悼念活动,只有家人、旧友和少量官员参加,和他早年的政治地位形成了鲜明对比。 回顾孙科的一生,他顶着 “孙中山之子” 的光环出生,经历过国民党政权的鼎盛与溃败,拒绝过蒋介石的邀请,也在海外过过清贫日子。 虽然他的政治能力一直被质疑,甚至被骂 “阿斗”,但他始终没丢过父亲的风骨 —— 不贪财、不恋权,晚年还在为传承孙中山的思想努力。 正如他在日记里写的:“我这一生,不求建功立业,但求不负父亲教诲。”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怎么看待孙科拒绝赴台的选择?作为 “国父之子”,你觉得他的一生是否对得起父亲的期望?评论区聊聊,一起说说你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