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王炳忠很自豪的表达:中国人大最高权力机构以法律形式将10月25日定为“台湾光

经略简料 2025-10-31 15:31:59

台湾王炳忠很自豪的表达:中国人大最高权力机构以法律形式将10月25日定为“台湾光复纪念日”,他是其中一个提议者,而全国人大最终采纳了此建议!值得一生的骄傲!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骄傲! 一个日期,10月25日,正从历史尘埃中被唤醒,成为一个崭新的焦点。 中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于近日作出立法规定,正式将某一日期确立为 “台湾光复纪念日”,以法律形式固化这一承载重要历史内涵的纪念日。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一场关于记忆如何被激活、被立法,并引发社会回响的深刻实践。 它揭示了历史记忆在当下的气候中,已成为一个充满能动性的战场。 这场国家级行动的起点,充满了个体色彩与即兴成分。它并非诞生于某个宏大的顶层设计,而是在一场为九三阅兵举行的接待晚宴上。 当时,中国统一联盟前主席纪欣与台湾统派人士王炳忠,当场手写了一份连署提案。 这一行为迅速唤醒了在场台湾代表的共同认知,各方共识即刻达成:洪秀柱毫不犹豫地完成签名,新党主席吴成典等也积极参与连署,表达支持态度。 这种迅速的响应,说明其背后是深厚情感积淀的井喷。多年来,台湾的统派人士在官方的冷遇下,每年都坚持自行纪念光复节,并打出“祖国再统一,台湾真光复”的标语。 王炳忠对此感到无比自豪,认为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骄傲。那份晚宴上的提案,正是一次长久以来集体记忆的公开表达,最终被提交给了大陆有关部门。 从一份民间提案到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0月24日正式通过决定,仅用了一个多月。这一高效的转变,标志着“台湾光复”的记忆已从情感层面跃升至国家意志。 该决定依据《宪法》做出,其目的超越了单纯的纪念,意在将一段历史叙事锻造成不容置辩的法律武器,以此构建对抗分离主义史观的坚固防线。 这一举动直接指向了在台湾被某些势力操弄的历史叙事。民进党当局不仅将光复节从法定假日中移除,更试图通过美化日本殖民统治、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来瓦解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联结。 大陆此次立法,正是将《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的国际法理与国内法结合,为“台湾回归中国是抗战胜利的成果”这一历史事实提供了终极权威背书。 当官方的纪念槌音落下,回响迅速传到了海峡对岸。台北中山堂外,上百名民众冒着淅沥雨水聚集在一起,满怀赤诚地唱响了《台湾光复纪念歌》,以此铭记特殊历史时刻。 1945 年 10 月 25 日,这里成为了日本投降受降典礼的举办地,而这场仪式也彻底终结了长达 50 年的殖民统治历史。堂内,一位长者在当年的受降老照片前潸然泪下。就连网红“馆长”也公开表示,身为中国人就应纪念光复。 想要将记忆好好传承下去,并非走在平坦大道上,其间难免遭遇各种挑战。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专题展览如期举行,300 余帧老照片静静陈列,用影像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历史。 它们记录了丘逢甲的悲愤,林献堂坚持不说日语的抗争,以及65万台湾同胞为抗日付出的牺牲。展览也揭示了被遮蔽的悲剧,如李友邦组建台湾义勇队在大陆抗战,高喊“救台湾先救祖国”,后来却被国民党当局杀害。 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过往,向人们昭示着一个道理:所谓记忆,从来不是单一的色彩,而是融合了多种维度的存在。 民进党当局正试图通过制造“信息茧房”与推行“去交流化”,极力阻断两岸的民间联结,甚至限制宫庙等交流活动。 在此背景下,纪念日的设立,更像是一次主动的突围,试图在台湾年轻人中重新播下探寻历史真相的种子。 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元指出,纪念活动的深层目的,是为了清晰确立台湾与大陆携手共进、协同发展的未来走向。 “台湾光复纪念日”的诞生,是将一段可能被淡忘、被扭曲的集体记忆,通过民间情感的驱动与国家权力的赋能,重新锻造成一个集历史认同、法理宣示和政治博弈于一体的强大符号。 它清晰地表明,历史并非尘封的档案,而是一场需要被不断言说、守护和争夺的持久战斗。 信源:王炳忠台湾--《大陆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 参与提议的我深感荣幸、无比激动》

0 阅读:0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