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放着几十万的正规军不用,却大量使用雇佣兵?其实俄罗斯不是放着几十万正规军不用,而是俄乌这仗打久了,早就成了烧钱又耗人的大坑,用雇佣兵是更实在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得把正规军留着当后手。 在全球目光聚焦的乌克兰战场,一个现象引人深思。俄罗斯为何在大量使用成分复杂的雇佣兵的同时,却似乎让其庞大的正规军“退居二线”。 这绝非单纯的兵力抉择,而是经过周密考量、深思熟虑后精心擘画的战略设计,其中蕴含着对局势的精准洞察与长远谋划。 俄罗斯正构建一套“双轨军事体系”,将武装力量清晰地分化为两条功能迥异的轨道,一条用于承受消耗,另一条则为国家威慑而存在。 双轨体系的核心驱动力,源于一套冷酷的经济算法。 2024年,俄军的战争开销已高达13.3万亿卢布,约合1200亿美元,而2025年的军费预算更是攀升至13.5万亿卢布,占据国家总预算的32.5%。在每日消耗2.7亿美元的巨大压力下,俄方必须精打细算每一份资源。 这套算法将人力资源明确区分为两种价值。培养一名正规军人的成本高得惊人,一旦其阵亡,不仅意味着国家要支付超 1200 万卢布的一次性抚恤费用,更相当于让国家背上为其家属终身承担医疗、住房等保障的长期社会性债务。 这使得每一名正规军都成为需要被珍视的高价资产。 相比之下,雇佣兵的成本模型完全不同。瓦格纳成员牺牲后的抚恤金仅为 100 万卢布,这一数额还不足正规军抚恤金的十分之一。 而从古巴招募的雇佣兵,年薪约2.4万美元,月薪2000美元,这与古巴当地工人仅15美元的月薪形成了巨大反差,使其成为一种低成本的人力工具。 巴赫穆特战役的成本对比直观地证明了这点,瓦格纳阵亡两万人,赔偿金合计1080亿卢布。若换成正规军承受同等伤亡,仅抚恤金一项就需耗费2400亿卢布。 这种经济上的分轨,使得俄罗斯能够用成本相对低廉的人力去应对战场上的巨大消耗。 2024年俄军损失坦克3689辆,火炮1.3万门,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巨大的资源黑洞,而“消耗轨”的存在正是为了填补它,同时保护了宝贵的正规军人力资产。 “消耗轨”不仅节省了成本,更构建了一道战略防火墙,将残酷的消耗战与俄国家安全的核心力量隔离开来。 这条轨道专为消耗战设计,其成员来自囚犯和外籍人员,本身就被视为“可消耗的”。有数据称外籍雇佣兵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42天。 官方战报中并不会统计瓦格纳成员的伤亡数据,这种方式成功隔离了国内潜在的政治和社会风险,防止了 2022 年局部动员期间大规模民众抗议事件的再次发生。 与此同时,俄军真正的精锐力量被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在乌克兰战场的约54万兵力,只是其号称239万总兵力的一部分。 更关键的是,大部分战略关键区域仍保持重兵把守的状态,像莫斯科军区便常驻 7.4 万兵力保卫首都,北高加索军区部署 6.8 万兵力保障地区局势平稳。远东驻军也因美日军事活动而无法调动。 这种兵力保存的背后,是对北约步步紧逼的深层忧虑。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使俄西北边境线骤增1300公里。 北约拟定于2026年在德国部署中程导弹。这些举措极具威胁性,因其搭载的导弹仅需8分钟便能直抵莫斯科,无疑让地区局势更添紧张阴霾。 这些现实威胁,让俄罗斯汲取了1994年第一次车臣战争中精锐被打残的惨痛教训,绝不能在乌克兰耗尽其应对“高强度对抗”的家底。 因此,苏-57战机、米格-31挂载的“匕首”高超音速武器等尖端力量,并未大规模投入乌克兰,而是作为威慑北约的后手,参与了“西部-2025”等俄白联合军演。它们是“战略轨”的锋刃,为国家的终极安全而存。 “消耗轨”不仅是外部工具,也在内部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以瓦格纳为代表的雇佣兵组织在巴赫穆特等战役中,展现出比冲突初期俄军更具适应性的战术。 这种“野路子”的成功,为俄军高层提供了一个刺激正规军进行改革的现实模板。 这也解释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 尽管大量使用雇佣兵,创纪录的军费预算却主要流向了正规军。 这笔钱并非用于大规模填线,而是用于装备更新与现代化训练,旨在借“消耗轨”在前方争取的时间和经验,锻造一支更精锐、更具战斗力的“战略轨”力量。 俄罗斯的“双轨军事”体系,是一场在残酷现实下进行的国家级战略博弈。它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一种适应新时代长期冲突的结构性调整。 通过将“消耗”与“威慑”功能分离,俄罗斯试图用“消耗轨”的低成本来赢得时间与空间,同时将“战略轨”这支核心力量磨砺得更强,以确保在最终的战略对峙中握有底牌。 这套体系揭示了现代战争中,生存与胜利不仅取决于火力,更取决于战略的深度与韧性。 信息来源:英媒:俄军招募数百也门雇佣兵赴俄乌战场——2024-11-25 13:53·环球时报
